Author Archives: Web Media

CapitaLand announces top leadership succession as the Group charts next phase of growth

Current Group Chief Investment Officer Lee Chee Koon to be appointed as President & Group CEO

Singapore, 28 August 2018 – CapitaLand Limited announced today its top leadership team that will drive its next phase of growth. The team comprises:
1) LEE Chee Koon – President & Group Chief Executive Officer
2) Jason LEOW Juan Thong – President (Asia* & Retail)
3) Lucas LOH Jen Yuh – President (China & Investment Management)

These appointments will take effect from 15 September 2018.

Mr Ng Kee Choe, Chairman of CapitaLand Limited said: “The Board has continually worked with the management team on succession planning and deepening of bench strength to build a robust talent pipeline. After a very thorough and systematic review process, the Board is pleased to put in place leaders with the best fit and capability to chart CapitaLand’s next phase of growth. Chee Koon, Jason and Lucas are key members of the management team and have been instrumental in developing and executing the Group’s growth strategy. Led by Chee Koon, the team’s combined competencies and experiences will benefit CapitaLand greatly.”

Mr Lee Chee Koon is currently the Group Chief Investment Officer of CapitaLand. He joined the company in February 2007 and has held several appointments within the Group, including as Chief Executive Officer of The Ascott Limited (Ascott), CapitaLand’s wholly owned serviced residence business. Mr Lee brings a wealth of experience in operational strategy, corporate business development and a strong track record in developing partnerships. Over a four-year period from 2013, he successfully led Ascott’s recovery in profits, significantly grew its revenues and oversaw its unprecedented expansion.

Mr Lee said: “I am deeply honoured to have this opportunity to lead CapitaLand in its next phase of growth. Ming Yan has built a strong foundation for expansion. I will build upon it to bring CapitaLand forward and to achieve greater returns to shareholders. I look forward to working with a very experienced Board and our dedicated colleagues at CapitaLand to shape a greater future for the Group.”

After stepping down as President & Group CEO on 15 September 2018, Mr Lim Ming Yan will continue to serve as a Board Director of the company until 31 December 2018.

Mr Lim said: “I am committed to working closely with the Board and Chee Koon to achieve a smooth transition. Chee Koon has proven himself to be a highly driven and capable leader with strong core values. I am delighted to be handing over the reins to an executive of his calibre. This new cohort of top leadership was primed and groomed for many years, and I am proud to see them rising to the challenge.”

CapitaLand marks strategic collaboration with Alibaba Group with agreement to manage Alibaba’s Shanghai headquarters and launch of online mall on Lazada Singapore

Alliances underscore the Group’s omni-channel strategy to enhance O&O offerings of its real estate business

Singapore, 23 August 2017 – CapitaLand is advancing its omni-channel strategy by forging alliances with two leading e-commerce players in its core markets. In China, CapitaLand has inked an agreement to manage Alibaba Shanghai Center, the e-commerce conglomerate’s new Shanghai headquarters comprising four office towers and a retail podium. This marks the start of strategic collaboration between CapitaLand, one of Asia’s leading real estate companies; and Alibaba Group, Asia’s largest e-commerce company, to reinvent modern retail through the seamless integration of offline and online (O&O) channels.

In Singapore, CapitaLand has signed an agreement to launch an exclusive online mall on Lazada Singapore, which is part of Lazada Group, Southeast Asia’s largest e-commerce platform. The shop-in-shop on Lazada.SG will position CapitaLand as Singapore’s first omni-channel retail landlord that connects retailers to shoppers both offline and online, complemented by a unique in-mall collection service for shoppers.

Mr Lim Ming Yan, President & Group CEO of CapitaLand Limited, said: “Even as new technologies disrupt traditional business models, real estate remains an important part of a holistic customer journey, as affirmed by leading digital players who are seeking to gain a foothold in the physical space. CapitaLand is excited to collaborate with leading digital economy players like Alibaba and Lazada on this transformational journey and we look forward to creating win-win outcomes for all parties. We will continue to work with our business partners and forge new strategic alliances to future-enable our properties and support our retailers in embracing an omni-channel business model that meets the needs of consumers.

“The key to unlocking the next stage of growth lies in blending physical and digital channels to create a seamless O&O experience that is sought after by consumers. We will continue to leverage digital tools and partner disruptors to strengthen our customer engagement, embrace smart building technologies to uplift the quality of our built environment, and harness data to enhance customer experience at our properties. Neither an offline-only nor online-only business model will work; it is in the combination of O&O where long-term success can be found.”

Reinventing physical space to create new O&O experiences

Under the contract with Alibaba, CapitaLand will oversee the pre-opening and management of the shopping podium and one of the four office towers in Alibaba Shanghai Center, which has a total Gross Floor Area (GFA), excluding car park, of about 80,000 square metres (sqm). The four office towers occupy about 60,000 sq m, while the four-storey shopping podium – three levels above ground and one basement level – takes up about 20,000 sq m. Alibaba Shanghai Center is strategically located in the northern core of Shanghai’s Hongqiao 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 less than two kilometres away from Hongqiao Transportation Hub. Slated to open next year, the retail component serves working professionals, and residents living in mid- and high-end housing zones in the vicinity.

Mr Jason Leow, CEO of CapitaLand Mall Asia, said: “CapitaLand is a firm advocate of retail innovation and we champion the reinvention of retail space to keep abreast of changing consumer habits. For example, we are taking the opportunity of redeveloping Funan in Singapore to leapfrog into the future and envision how a shopping mall of the future will look like. In Qingdao, China, we have launched the Group’s first smart mall, CapitaMall Xinduxin, which offers integrated O&O experiences through CapitaStar, the Group’s digital platform.
Now, we are pleased to partner e-commerce powerhouse Alibaba to jointly explore the possibilities in combining bricks with clicks – starting with Alibaba Shanghai Center – and creating new and exciting O&O experiences.”

Mr Wang Tao, Head of Intelligent Building at Alibaba Group, said: “Shanghai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platforms to Alibaba and our new headquarters here will serve as our strategic nerve centre for rolling out our New Retail strategy. We are delighted to partner with CapitaLand on this project, as they are a leading property developer and manager in Asia with industry-leading physical retail capabilities. We believe our collaboration will chart new frontiers in integrating online, offline, logistics and data across a single value chain to meet the needs of consumers. We look forward to deepening our collaboration with CapitaLand in the future.”

Connecting retailers to shoppers both offline and online

In line with Singapore’s Smart Nation push to reinvent retail, CapitaLand will launch a shopin-shop aggregating the offerings of retailers in its Singapore malls on Lazada.SG by the end of this year. To facilitate an O&O experience, shoppers who patronise the CapitaLand official store on Lazada.SG will have the option to collect their purchases in CapitaLand malls. In doing so, they will be rewarded with STAR$®, the membership points of the CapitaStar programme.

As a start, CapitaLand will roll out two unmanned click-and-collect lounges at Plaza Singapura and Bugis+ for shoppers to collect and return their parcels. In addition to
collection lockers, the lounges will feature fitting rooms and a product-testing bench to enhance the overall shopping experience.

Mr Leow said: “As more and more shoppers make purchases both offline and online, we recognise that omni-channel retailing is the way to go for our retailers to maximise their reach and market share. As the owner and manager of Singapore’s largest network of shopping malls, we have thus embarked on creating a digital channel that supports our mall tenants in tapping the growth potential of e-commerce. By leveraging our extensive physical network as a competitive advantage, shoppers will enjoy an additional option of collecting their online purchases in our malls. This unique feature will draw shoppers to our malls and reduce last-mile delivery costs for retailers in the long run.

“We are delighted to partner with Lazada to create an online option for our retailers. By combining our in-mall and digital marketing capability with Lazada’s online assets, our retailers will enjoy comprehensive marketing support in the physical and digital space and get a leg-up in their e-commerce operations.”

Mr Alexis Lanternier, CEO of Lazada Singapore, said: “Lazada entered Singapore just three years ago and today the country is one of our fastest-growing markets in Southeast Asia. Our collaboration with CapitaLand offers shoppers in Singapore the ease of accessing their favourite shops online and enjoying an integrated shopping experience. Shoppers not only have the option of click-and-collect but benefit from free delivery and have 14 days to return their products. This partnership is an important step for Lazada to expand our network of partners as we evolve the e-commerce ecosystem in Singapore.”

Both CapitaLand and Lazada will allocate resources to onboard retailers and promote the platform to shoppers, with the intention of rapidly scaling up the initiative in the next two years.

 

 

万达集团商业地产系列丛书发行

3月23日,万达集团商业地产系列丛书在王府井书店举行首发仪式。万达集团商业地产系列丛书是国内首部由企业编写的商业地产教科书,全面解密万达商业地产成功之道,对于提高中国商业地产行业专业化水平、推动行业健康发展将发挥积极作用。

万达集团2000年开始做商业地产,现已成为排名全球第二的不动产企业。万达不仅创造了世界商业地产开发速度奇迹,而且连续多年保持收租率99%以上的世界行业纪录。万达集团商业地产系列丛书凝聚了万达14年商业地产开发和运营的经验和智慧,堪称万达商业地产的天龙八部, 其水平之高、内容之全、实用之强远超同类出版物。一是编辑阵容豪华。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亲任主编,各章节主编均由万达分管业务副总裁或总经理担任,这些 人不仅是万达业务骨干,更是行业精英,他们亲自上阵,确保了丛书的专业水平。二是内容全面覆盖。丛书包括《商业地产投资建设》和《商业地产运营管理》两本 书。《商业地产投资建设》主要内容为商业地产项目落地到建设环节的操作实务,包括商业地产项目发展、规划设计、前期招商、计划管控、财务计划与组织、营销 管理、信息化管控、人力资源、成本控制、法律事务、评审管理和质量安全管理等。《商业地产运营管理》主要内容为项目建成后的运营和管理,详细介绍了从市场 调研、项目定位到招商营运、经营管控、风险控制等全部操作环节。三是经营之道和盘托出。丛书许多内容属于万达独门秘诀,如模块化管控、品牌库管理、信息化 管控等,都是第一次公开。将本属企业机密的内容出版与同行分享,体现了万达集团作为行业领袖的社会责任感和胸怀。四是便于实战操作。丛书绝不故弄玄虚,内 容全是干货,实际就是一本商业地产操作手册,拿来就能用。

万达集团对丛书的出版工作极其重视,早在5年前就开始酝酿和准备。最初的雏形是万达商业地产公司的内部培训资料。2012年万达学院成立后,又修订成为万达学院内部教材。2013年,有感于市场上商业地产书籍鱼龙混杂,误人子弟,王健林决定在内部教材基础上,公开出版万达集团商业地产系列丛书,集中万达各系统、各专业精英,历时两年时间,数易其稿,终于在2014年完成。

王健林表示,既然决定出书,就要拿出看家本领。万达作为商业地产的领军企业,在商业地产行业摸爬滚打十几年,积累了丰富经验,有责任把商业地产的真经和盘托出,让涉足这个领域的企业和从业人士少走弯路,少交学费。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庄惟敏说,万达将其从投资建设到运营管理全流程的操作方法总结出版,没有虚架子和花哨的辞藻堆砌,论述与案例解析有很高的参考和借鉴价值。无疑有助于规范商业地产的行业行为,这是一个自省和自律的表率。

中购联购物中心发展委员会主任郭增利说,丛书使中国商业地产和购物中心行业有了可供参考借鉴的系统化的教科书,更为众多从业者提供了梳理商业地产专业体系的绝佳工具。

万达集团商业地产系列丛书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世联行发布《中国50城市综合体战略地图》

近日,世联行发布市场研究报告《中国50城市综合体战略地图》,逾10个维度的全方位数字解读:城市综合体规模、开发商类型、人均综合体商业/办公面积、单个综合体项目规模组成结构、综合体物业类型组合、项目区域分布特征、各城市的机遇与挑战分析以及标杆企业城市进驻策略。

根据报告,2015年50城市综合体非住宅总体量达5.64亿m2 ,同13年相比增长率高达77%,1000万m2以上规模的城市共25个,其总体量是全国50城市综合体总规模的78%;

同时,报告认为:
有关机构部门对城市综合体市场规模在供应时序上的调控已成必要;
一线城市综合体开发突出其溢价性,二三线城市主要表现为杠杆性,抗风险能力一般的企业更适宜选择二三线中的机会型城市发展;
综合体正深刻改变和重塑着城市市场竞争格局,连锁型品牌的地区发展策略需要从依赖项目的交易性选址提升为城市全盘布局性选址.

报告详情

 

凯德商用发布2013年报

2月13日,凯德商用在新加坡和香港发布未经审计的2013年报。

凯德商用2013年第四季度PATMI增长17.1%,达216.4百万新元(1,315.0百万港元)
2013财政年PATMI增长9.9%,达600.0百万新元(3,646.6百万港元)
建议派发每股1.75新分(10.6港分)年末股息;2013年全年股息为每股3.5新分(21.3港分),同比增长7.7%。

CMA_Performance_Yr2013

2013中国移动互联网统计报告

2013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统计报告

易观智库发布《2013中国移动互联网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止2013年12月,中国移动互联网网民达到6.52亿,伴随着移动终端价格的下降及wifi的广泛铺设,移动网民呈现爆发趋势。12月底工信部发布4G牌照,运营商希望借势4G重新定义行业竞争局势,势必继续带动移动网民的进一步快速增长。

移动互联网仍是屌丝天下

调研数据显示,在人口属性方面,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学历、职业、收入几个方面份额排名第一的数据呈现如下:男性用户占比63%,24岁以下占比31%,高中及以下学历占比33%,工人/服务业人员占比25%,月收入1000元以下占比23%。由此可见,在整个移动互联网范围来看,屌丝需求仍是移动互联网的主流需求。

未来,移动互联网企业在获取流量方面,一方面需要在提升现有用户使用深度方面下功夫,另一方面,新增用户的获取主要通过降低移动应用使用难度和开发新产品以满足未满足需求为主要手段。

城市带动农村

调研数据显示,移动网民分布城市遥遥领先乡镇,城市移动互联网渗透率相对较高。运营商基础建设从城市转向农村,通过硬件设施改善、三大运营商的重视、移动终端价格的不断调低,乡镇会成为移动网民另一个有力增长点。

移动设备不移动

数据显示,移动网民上网地点排名前五的地点分别是家里,占比77.8%,工作单位,占比38.2%,车上/路上,占比36.4%,有wifi的公共场所,占比31.9%,学校26.6%。由此可见,其一,家里、工作单位等固定场所占据大部分移动互联网用户上网时间。其二,wifi接入仍然占据大部分移动互联网用户上网接入比例。

未来,移动互联网企业的产品布局应当考虑到用户在固定场所使用应用过程中,多屏互联的需求满足。同时需要考虑不同接入状态下内容服务的差异,更好的协调个人用户与企业用户的需求矛盾。

娱乐需求地位稳固

中国数字消费者行为分析系统数据显示,移动IM在中国移动网民中的覆盖比例高达81.8%,居榜首。紧随其后的移动音乐、移动视频、移动单机游戏的网民覆盖比例分别为56.1%、33.8%和23.8%。移动网民使用重点依旧围绕在社交、音乐、视频、游戏四大娱乐领域。而购物、地图等需求紧随其后。

移动互联网工具类、商务类需求呈现明显的渗透趋势,即购物、道路查询、搜索等需求以功能的形式嵌入到娱乐类应用之中,这也迎合了移动互联网APP切换成本高的特点,各移动互联网企业为便于用户使用,以此种方式降低用户应用转换的时间成本。在这一特点及趋势的带动下,未来超级APP、平台APP的量级将不断提升,工具类、商务类应用的功能属性将更加明显。

2014中国商业地产发展趋势

  • 商业地产“阶段性相对过剩”,但高水平发展商还是太少
  • 核心商圈物业依然稀缺,价格坚挺
  • 租售并举变为自持为主
  • 大数据等技术很快将成为标配而非选配
  • 社区购物中心潜力大,物流商贸城水很深
  • 超市竞争惨烈,第二轮“触网”
  • 线上和线下争夺的边界:餐饮、生鲜

2013年,中国整体零售商业消费疲软
2013 年,中国消费市场受经济增速放缓、需求疲软、控制三公消费等因素叠加影响继续下行,相对而言,黄金珠宝、家电等消费品类表现较好,而服装、日用品等欠佳;网购继续保持高速增长(2013年前3 季度42%),直接分流线下;同时2013年也是传统零售商觉醒的一年,触网成为必然趋势。
2013年中国的社会零售总额达到24万亿。目前来看,虽然电子商务所占的比例不大,约8%,但按当前增长势头,预计到2020年,也就是7~8年之后,中国的零售总额即将达到50万亿,通过电子商务完成的可能大概能占到36%-40%,也就是20万亿来自电子商务。线上电子商务市场的快速增长,将给国内商业地产市场带来巨大冲击。

2013年是零售商转型探索元年
2013 年是零售商转型探索年,众多零售业领头企业率先转型。苏宁率先提出线上线下同价转型,银泰在电商方面推进最早同时和天猫双十一合作O2O;其他公司亦纷纷跟进触网。
在大零售领域,不同品类的电子商务渗透率也各不相同。其中,服装品类里面已有20%的电商渗透率,除却由电子商务触发的新的需求,服装市场正在直面电商的替代竞争。除此之外,箱包、3C家电、图书、化妆品等零售品类为实体店竞争高风险品类,最容易被替代。线上电子商务与线下商业地产的竞争正在这几个细分品类里展开贴身肉搏。

2014 年将零售商电商逐步落地的一年,真正打通渠道、提升效率者将迎来转机
2013 年以来,传统零售企业围绕B2C 转型创新不断,许多传统百货公司,如王府井、天虹商场、银泰百货等,通过上线网购平台,推出APP 软件,与微信合作等方式来应对电商冲击,探索新型零售模式;家电零售企业受电商冲击最大,但转型也最坚决,双线同价,全网比价等渐成趋势。
2014年零售公司经过探索将继续推进转型,逐步落地,但需关注实质效果和后续跟进改变。

 互联网时代,改变了消费者购物行为方式,商业地产的市场机会也受之影响
互联网时代,消费者购物行为随之发生了4个方面的显著变化:购物空间立体化(全渠道购物)、时间碎片化、购物移动化、信息传播社交化。

这四大方面的购物行为的变化,直接颠覆了原先在某一固定时间、固定场所进行商业消费的购物习惯,商业地产直接面临这种购物方式的冲击。以王健林最近表态与马云合作的信息来看,大企业间的线上线下互联,将有助于打通线上线下的壁垒。

商业地产供应洪峰已至,呈“阶段性相对过剩”局面,但高水平商业地产发展商寥寥可数。

目前,中国市场上,有三大力量在驱动着商业地产的开发热。一是政府的主导力量。基于对城市发展的需求,政府往往主导着城市规划,其中包括大量商业用地的规划及推出,对于开发商而言,商业开发能力成为目前开发企业取地的竞争力。

二是市场榜样的力量。一些优质商业项目,特别是购物中心的兴起,高额的销售带来的收益回报,以及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品牌效应,都驱使着大量开发企业继而模仿、打造商业产品。

三是商业地产开发主体的扩容。其中零售商这块,是鉴于租金上涨压力以及零售扩张的需求;住宅开发商这块是主动转型商业开发或者由于拿地被迫加入商业地产开发行列。商业地产开发商这块是其商业开发和经营经验日渐成熟,进而加大了对商业品牌的复制和扩张。

截至2012年底全国约有3100多家购物中心,累计商业建筑面积已经达到2亿平方米。自2011年开始中国的购物中心增长每年进入300家,以前每年增长都在300家以上。

预计2015年有望达到4500家,商业建筑面积达到3亿平方米。从现在到2025年,还会有7000家建成开业,届时购物中心将超10000家。因此在当前商业地产领域,特别是在城市综合体是有非常明确的泡沫趋势。

不是所有的企业都适合做商业地产,也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做好商业地产。当前有5万多家登记注册的房地产开发企业,真正做的好的也就近二十家。只有真正懂商业的,对人的购物、休闲、娱乐需求都把握非常准的企业,才可能真正把商业地产做好。这点正如香港陈启宗所言:“至于内地商业房地产市场,机会众多,不见得竞争激烈,因为内地有水平的发展商不多,具潜力的开发商寥寥可数。”

但与此同时,国内同样有一批商业地产开发企业品牌值得我们学习。除却外资的凯德、恒隆、新鸿基等商业地产品牌外,中国内地的万达、华润、中粮,这批品牌基本上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投资、收益、管控、复制。同时龙湖、万科等一批老牌住宅地产企业也在陆续研发了成熟的商业地产产品线,相信这批品牌开发商的出现,都将成为商业地产市场的重要力量,将逐步成为大众心中公认的企业品牌。

各城市核心商圈的商业物业仍具备高速成长价值
不可否认,电商冲击下的实体渠道价值有所弱化,即使百货等传统业态由于经营模式限制盈利回报下降,还有许多纯服务类(如餐饮、娱乐、美容等)的消费必须依赖实体门店,而品牌商也需要依托实体店展示其形象和功能,因此坐拥旺盛人流的核心地段物业,仍然具备极大的商业价值。在商业物业供给大量增加的背景下,核心商圈的物业租金一路攀升,说明核心商圈物业依然稀缺。

商业地产市场,从租售并举变成自持为主
相比于香港、新加坡、日本、美国等成熟市场,中国内地所处的商业地产跑马圈地原始积累的时代正逐步过去,相当一部分公司通过前些年的散售获得相当大的资本积累。自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十几年来,从事商业地产开发运营的企业积极探索,有的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经营模式。这些企业正在往新的成熟阶段迈进。
对于商业地产行业的发展成熟,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商业地产的开发销售阶段,以分割的产权式商铺为导向;那么第二阶段将进入租售并举阶段。这个阶段以销售和自持商铺并重的阶段;第三阶段是商业地产金融化阶段。这个阶段的物业持有主体将被金融证券化的趋势影响。
当然,在中国的不同市场,商业地产的发展模式也不一样。从当前现状来看,一、二线城市核心地段商业基本全部自持,一线城市郊区和二线城市的部分非核心地段,才会存在租售并举的产品,这种能够产品一般的持有比率达到50%左右。只有在三、四线城市,现在还存在着大比例散售的项目存在。相信随着市场的不断成熟,将有越来越多的项目进入自持阶段,政府对商业项目散售的审批和监管也会越来越严格。

具备优秀商业开发能力的企业特质:技能均好性、没有短板、运营经验丰富
当前,商业地产仍处于初级阶段高质量产品太少。未来商业物业的竞争将逐渐向运营阶段专业,设计、招商、管理运营带来的溢价十分显著,但因管理经验需要长期积累,却往往为急于求成的开发商和投资者所忽视。
商业地产是一个高经验的东西,所以要注意,经验、知识在哪里?重点在团队和人。
按照陈启宗的商业经营经验,商业地产项目成功的基因四个:地段、设计、建造和管理。四者中的一个共性就是需要高经验的团队。因此,在这样的企业中,企业文化的重要性胜于资本和管理制度。只有留住具备高经验的完整团队,才能保证项目开发和运营过程不出现重大失误和短板。

科技化、大数据成为商业地产的基本配置
进入2013年,无论是购物体验,还是经营管理,固有模式都渐显疲态,零售业已经进入了一个全面的技术商业时代。大数据,Wi-Fi,电子标签,智能货架,自动收银,自动打包,移动互联,线上APP,所有的新技术都在推动传统商业的革新。
虽然我们当前只看到大悦城、银泰、王府井等一批龙头企业正在使用科技化和大数据技术,相信在2014年,这批科技化浪潮将会以惊人的速度大规模进入市场,很快将成为行业标准配置。

艺术、生态、体验式商业成为发展共识,但不会脱离城市功能配套的基本属性
发展到2014年的中国商业地产行业,体验性已经从营销口号转入产品实战。这种商业地产的体验感已经无需细说,各家都有自己的独到想法。从硬件的设计到招商,到运营管理,体验感将会无处不在。在当下行业发展阶段,如果说一家新开的购物中心,还尚未充分考虑体验性的需求,那将是匪夷所思。
但无论是艺术、还是生态、还是高科技,各种体验式的商业地产小趋势的潮流不会改变商业的基本功能。如果商业地产开发商一味讲求体验,标新立异,忽略了研究市场需求和城市功能规划的本质需求,那这样的项目将会是一场灾难。
体验式商业,只会是锦上添花,不会是雪中送炭。立足于区域基本消费需求的商业业态招商和运营管理才是决胜的根本。

在商业地产精细化发展时代,社区购物中心将成为引领未来商业市场的重头戏
在很长时间里,中国购物中心曾一度存在盲目追求超大体量、辐射超广域商圈的个案和现象。而随着城市商业副中心规划的逐步推行,区域性购物中心也就是社区购物中心将成为引领未来商业市场的重头戏。
经过跑马圈地的粗放型发展之后,未来中国商业地产市场将进入精细化发展时代。这个时代的商业发展模式应更多向香港、日本等成熟市场学习。
香港社区商业发达,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标志是,社区型购物中心整体占比超过80%。商业的社区化、精致化,小容量的、更有针对性的商业设施和商业模式,增加点对点的商业服务机构,力求服务到人,服务到家庭。

香港的社区商业发展经验主要有如下几条:
1、政府统一规划、开发并运营; 2、经营模式上只租不售,规避小商家营业风险,保证统一经营服务; 3、合理配比社区商业,商业体量不超居住体量11%; 4、以服务社区的中档商品为主; 5、业态配比一般按购物40%、餐饮30%和其他30%设置; 6、商业布局与居住区域分离但不超500米,安排在交通便捷处。
简而言之,社区商业不仅仅是某个便利店,某个洗衣店这么简单,而更应该有规划和商家的合力协作,体现集群效应,餐馆、超市、娱乐、休闲等业态能够相互融合,食品更加安全,生活更加便利,服务更加标准。

物流商贸城类项目进入精细化、集约化发展时代
物流商贸城这类业态经过10多年的发展,这类业态已经遍地开花。应该说这个对于外行来说,看似蓝海的商业模式,只有走近之后,才知道其中的险恶。今天跟各位分享一组这类业态的经营数据,作为参考。
总体来看,当前要想再涉足这个行业领域,不得不面对下面四个重大挑战。
1、资金壁垒。小规模的集贸市场时代已经过去,发展到当前产业更为集中的物流商贸城时代,开发商必须具备充沛的资金。
2、土地供应壁垒。除却雄厚的资金壁垒之外,政府供地模式的变革也成为这类业态发展的关键困难。进入城镇化发展的2.0时代,各地城市建设进入精细化管理进程。上千亩以上的批量供地模式已成为过去,政府供地更是在前期大刀阔斧的拉开城市发展框架后,在原先的新城、开发区等各类新区已有的土地上进行精雕细琢,在切碎的小地块进行精准的定位。目标是提高土地集约化利用效率,提高土地产出率,减少公共市政基础资源的浪费。因此,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若想通过兴建物流商贸城的方式大规模圈地,再分期开发,做好一个再做一个,这样的模式已越来越困难。
3、行业商户资源瓶颈。物流商贸的根本还是商贸业资源,对于普通城市而言,各个行业的商贸资源有限。除非在传统的大交通、大物流等枢纽型城市,这类商贸资源会相对集中。如若一个城市已有稳定的商贸经营场所,若这是大规模兴建商贸城,而不能有效形成周边城市群的集聚,只能依靠本地存量商户资源消化,这样的新增供给在未来数年内都会给城市带来恶性竞争。除非传统商贸市场的搬迁消亡,否则新的商贸市场很难短期成市,经营上会举步维艰。
4、如何应对电子商务购物交易模式的冲击?物流商贸是传统的商品贸易的重要汇聚地。但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冲击,传统商品贸易正在经历翻天覆地的变革。特别是直接面向终端的020式生产和消费,如若这类互联网效应在某一地区对某一品类形成了成规模的影响和渗透,那么这种冲击将是巨大而颠覆性的。

奥特莱斯成为热点,但已泡沫化
美国在百年间开了不到300家奥特莱斯,而奥特莱斯在中国的发展异常迅猛,2002年底,燕莎集团在北京东四环开始经营中国第一家奥特莱斯,从那时开始到现在,中国已经有四五百家各种各样的“奥特莱斯”,中国的奥特莱斯乱象丛生。
从整体来看,运营奥特莱斯是一个竞争壁垒相对较高的行业。这个行业最需要的是声望、信誉和管理经验。因此,对于一个行业新进入者来说,要想短期内掌握到如此多的资源的难度非常大。关键指标在于:1、拥有成规模数量的品牌供应商渠道;2、快速周转速度;3、基础客源数量;4、进货谈判的溢价能力;5、基础物业条件。上述五大核心资源和竞争力,是确保在奥特莱斯行业制胜的法宝。

各品类零售行业发展态势不一,百货业转型,超市行业并购,新兴业态方兴未艾

百货业转型进入自有品牌时代,从零售商转型为零售制造商,迎接大数据革命
在中国零售业,自有品牌的发展尚处在起步阶段。根据一项针对国内65家主要超市、超大型商场(涵盖内外资,占总市场份额的25%)的专题调研,有60%的企业提供自有品牌产品,但一般自有品牌产品在总销售额中的占比不会超过5%。
在美国超市零售业,自有品牌的销售占比平均在25%左右,在欧洲,这一比例更高达40%甚至是50%。在严酷的市场竞争中,零售商不能仅仅依靠品牌商品来存活,销售品牌商品很难取得价格优势。
因此,发展自有品牌,从“零售商”转型“零售制造商”,这个才是百货业转型的根本方向。由联营转变为自营,对企业的经营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联营模式下,百货企业的管理重点是商场运营,而在自营模式下,百货企业要对消费者需求有精准的定位,并担负起采购、商品管理、市场推广、品牌建设的重任。

2013年,银泰、王府井、大悦城等著名商业零售品牌吹起了商业变革的号角。
许多传统百货公司,如王府井、天虹商场、银泰百货等,通过上线网购平台,推出APP 软件,与微信合作等方式来应对电商冲击,探索新型零售模式;家电零售企业受电商冲击最大,但转型也最坚决,双线同价,全网比价等渐成趋势。2014 年零售公司经过探索将继续推进转型,逐步落地,但需关注实质效果和后续跟进改变。

超市业外延式扩张放缓,迎来关店潮、并购潮和触网热潮
总体来看,超市业在一、二线城市出现饱和,三、四线城市逐步成为主战场。
虽然超市行业经营成本越来越高,但由于终端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度较高,超市难以通过提价来转嫁成本,要想提升毛利率,只能重视精细化管理。这种精细化管理能力包括对超市购物环境、品类管理、营销策略的提升。除此之外,企业还需要在信息化、供应链方面进一步改善。通过减少采购环节、有效利用资金、建立高效节能的物流配送网络、搭建先进的信息系统、鼓励员工和管理层的有效沟通,达到提升人流、物流、资金效率的目的。
这种调整以沃尔玛最为明显。2013年,超市业掀起第二轮触网热潮。Tesco、永辉、沃尔玛山姆会员商店、大润发、步步高相继自建电商平台,并以门店作为线上的物流配送中心。Tesco、永辉、沃尔玛山姆会员商店、大润发、步步高相继自建电商平台,并以门店作为线上的物流配送中心。

餐饮成购物中心新宠,但受到国家政策调控,正经历痛苦的结构性调整
2013年,很多商业地产项目将餐饮作为救命的最后一根稻草。餐饮行业在国八条出台以前,餐饮行业都是25%的增长,而受这一政策影响,上半年增速在13%到15%左右。另外,人力资源成本上涨百分之百,行业压力还是比较大的。
餐饮行业哑铃形的消费结构将调整,未来将呈现纺锤形的结构,人均价格在20~80元的大众化餐饮将有很好的发展空间。”
相比传统餐饮行业的调整转型,新兴的、具备互联网精神的快时尚餐饮成为很多购物中心的新宠。

线上线下争夺生鲜
生鲜本是实体零售业在与电商抗衡中最有效的武器之一。由于零售行业在2006年开始兴起的生鲜自营,中国的实体零售企业大多在生鲜经营上有自己的一套,在后端供应链和前端陈列、鲜度、包装、分级等上面有了较为丰富的经验。而且确实提高了市场竞争力,提升了业绩,成为一块强有力的吸客磁石。因此,生鲜也是实体零售企业认为电商难以碰触的领域,很简单,老百姓不能因为买个菜买个水果都去网上吧?
但随着顺丰优选、本来生活网等生鲜类电商的强势出击,再加上1号店、京东等也开始朝生鲜领域进军,生鲜开始成为电商争夺的热点,很多农业基地和公司也开始纷纷推出有机蔬菜或定制果蔬的一对一配送服务,并且在市场上有一定的“粉丝”。
更有意思的是,被实体零售一直认为最受限制的供应链问题,生鲜电商们似乎也找到了“互联网模式”在尝试解决。
尽管目前生鲜电商还没有盈利的代表,也没有成功的模式可言,所针对的目标客户也是中高端消费者,但不难预料,很快就会普及到中低端消费者。况且,就算是将中高端消费者截流掉一部分,也够实体零售企业难受的。重要的是,生鲜电商尤其是大电商切入生鲜经营,在短期内并没有盈利压力。
因此,虽然仍是最具差异化的品类之一,很多电商的生鲜配送实际也是与实体卖场合作解决,但从2014年开始,实体卖场里纯粹的生鲜品类和价格上的优势可能将不再是王牌。主食厨房、精细加工……如何在生鲜产品上做足深度加工文章,或许才是再度树立竞争利器的法宝。

儿童类业态蓬勃兴起,正成为购物中心的主流业态
2013年开始,全国已有近百家购物中心先后扩大儿童品牌招商,并对儿童区进行改装升级。随着中国购物中心的调整,日渐兴起的儿童业态正成为购物中心重要组成部分,有的甚至成为核心部分。
儿童业态带来高利润的同时,也成为购物中心拉动家庭型消费及关联商品销售的重要因素。目前儿童零售约占整个儿童业态的20%,儿童体验和教育市场规模占80%。
儿童类业态的兴起,正成为购物中心吸引人流、带来差异化的重要手段。

领汇与万科合作 开拓市场新机遇

领汇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领汇」)欣然宣布刚与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万科」)签订战略合作意向书(「意向书」)。领汇拥有在香港投资丶营运及管理商用物业的丰富经验,而万科则专注於中国房地产的发展,於中国拥有丰富的经验及熟悉当地市场,进行战略合作将可结合双方的优势。

过往数年领汇业务持续录得可观增长,同时亦积极考虑不同的投资方向,发掘具增长潜力和增值机会的物业和地区,积极寻求发展机会。

领汇管理有限公司(「领汇管理」,爲「领汇」之管理人)行政总裁王国龙表示:「万科为内地房地产界的龙头企业,适逢我们正积极探求迈向内地发展的机遇,是次与国内规模最大且信誉超卓的房地产开发商之一万科携手合作,让我们能抓紧物业投资的良机,此亦为领汇长远发展策略的其中一环。」

万科为国内一家主要住宅物业开发商,专注於发展丶销售及管理优质住宅物业。万科於1984年成立,并由1991年起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於2013年12月17日,万科之市值约为人民币928.9亿元(相等约153亿美元)。根据中国房地产测评中心及中国房产信息集团,於2011年及2012年,万科按实现销售额计算在国内均排名首位。万科於2012年12月31日在遍及中国约60个主要城市拥有320个处於不同发展阶段的物业项目,及於截至2012年12月31日止年度实现销售楼面面积合共超过1,296万平方米。

根据有关意向书,领汇管理及万科会研究在中国进行各种战略合作模式之可行性。双方将共同寻找於中国零售物业的适当投资机会,理想的物业宜地处国内人口稠密的社区,且位於重要交通枢纽上,并能为周边地区的居民提供一站式购物体验。意向书内并无任何特定零售物业。是次战略合作可让领汇涉足属於国内「新主流」市场和中档市场的优质发展项目。

王国龙续称:「我们深信透过开拓国内市场,可缔造协同效应,为领汇持份者创造更大价值。」领汇的投资地域现时存在若干限制,领汇管理正考虑召开特别大会,向基金单位持有人动议投票通过领汇可在香港以外地区进行投资。

签署意向书标志领汇跟万科将在国内进行战略合作,目前双方尚未就具体物业项目展开任何磋商,在未获基金单位持有人批准领汇可在香港以外地区进行投资前,就意向书不会作进一步行动。有关意向书对订约双方并没有法律约束力。领汇管理将会继续完善集团的长远发展策略,寻求各项投资发展的机会。

商业地产中国城市40强榜单发布

12月19日,RET睿意德与德勤中国、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联合发布《商业地产中国城市40强》榜单:上海排名第一,北京列第二,而一度被“商业地产泡沫论”困扰的沈阳、成都也入围四强,显示了强大的发展后劲。

该项研究从全国288个城市中甄选出40个城市,全方位地呈现这些代表城市在商业地产的发展状况。根据RET睿意德中国商业地产研究中心统计, 在过去5年间,超过1750家奢侈品专卖店、超过780家快时尚品牌店在这些城市落地。过去3年,中国商业地产投资增速高达30%。其中,上海商业地产的 发展水平领先全国其他城市。首先表现在,上海优质购物中心的平均培育期正在缩短。

如果说上海第一代商业地产的代表项目港汇广场、恒隆广场、新天地需要4年到6年的培育期,第二代代表项目大宁国际、五角场万达仅需要3年培育期,现在第三代的代表项目IFC国金中心、浦东嘉里城,只需要1年至2年就已经成熟。

其次,对比上海购物中心营业额增长情况,RET睿意德发现,上海已率先进入二次开发结构调整期,目前淮海中路商圈升级接近尾声,徐家汇 核心商圈因“徐家汇中心”地块的推出也将迎来商业提升机会。此外,上海社区购物中心数量居全国榜首,2013年上海社区购物中心数量达到83家,第二名北 京有44家,两者差距有39家之多。

万达“万汇网”上线

万汇网(www.wanhui.cn)是万达广场的O2O智能电子商务平台,业务将涵盖百货、美食、影院、KTV等领域,隶属于万达集团,实时为用户提供最新的广场活动、商家资讯、商品导购、优惠折扣、电影资讯、美食团购、积分查询、礼品兑换等全方位资讯与服务。
万汇网目前处于试运行阶段。在此期间,仅对以下广场提供相关服务:武汉菱角湖万达广场、大连高新万达广场、郑州二七万达广场、郑州中原万达广场、福州仓山万达广场、福州金融街万达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