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9日,由商务部主办,福建省人民政府、厦门市人民政府和商务部投资促进局共同承办的“第17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 (简称“98投洽会”)在中国厦门举行。
98投洽会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投资性展览会,世界华商地产论坛作为98中国投洽会唯一的房地产专业论坛,自2010年以来,已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专业论坛之一。
宝龙地产(HK.1238)荣获本届论坛颁发的2013年度中国地产金钥匙奖年度特别大奖之“年度地产卓越贡献企业大奖”;宝龙集团总裁许华芳先生荣获“中国地产年度影响力人物”。这也是宝龙地产自2011年以来再次获得“中国地产金钥匙奖”。
“中国地产金钥匙奖”经由中国投洽会组委会权威机构与世界华商地产论坛组委会专业机构联合颁发,经过论坛组委会初选推荐入围,再通过专家委员会综合考察,业主评选,对入围企业、楼盘项目及个人名单公开、公正、公平地综合评测,是中国房地产界的最高荣誉之一。
宝龙获得该项大奖,源于业界对于宝龙地产的一致肯定。2013年下半年,宝龙地产在全国运作频繁,自7月份获得江苏淮安商业地块以来,近日又接连在浙江富阳、福建厦门摘牌优质地块,尤其是厦门湖滨水库稀缺商业地块以其高端的商业定位,被视为宝龙升级厦门商业格局之作。同时,宝龙被花旗、东方证券、美银美林等多家机构看好,评级推荐买入。据悉,今年底上海曹路、福建晋江两座宝龙城市广场将正式开业投入运营,使宝龙在全国在运营的购物中心达到15个,在28座城市开发的项目将超过42个。
2013年是宝龙进军商业地产的第十年,98投洽会和世界华商地产论坛此次将两座重要奖项颁于宝龙,无疑是对宝龙十载商业征程的高度褒奖,同时也彰显了宝龙地产对于中国地产界愈加重要的影响力。
Author Archives: Web Media
PayPal Beacon,实体店内购物的好帮手
(readwrite.com) Now PayPal Aims To Track You In Real Life
A new device, Beacon, helps locate you inside brick-and-mortar stores. It’s part of PayPal’s push into physical retail.
自David Marcus去年执掌 PayPal,eBay 主要的支付平台的 CEO 以来,就一直在推出新的产品,比如改进后的手机应用。但是当他从一个小布袋中拿出一个和 U 盘差不多大的小东西时,他咧开了笑容:“这是我最兴奋的一次新品发布。”是什么使Marcus如此兴奋?
店铺的顾客探测器
PayPal Beacon,一个夜明灯大小地设备,可以识别出在店铺附近PayPal用户。其目的在于让 1.4 亿的 PayPal 用户在实体店购物时付费更加简单快捷。
在这个移动商务普及的世界里,这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PayPal的竞争对手,从事支付平台服务的 Square 公司已经推出了一款类似产品。还有Shopkick,这个应用的使用者进入商店后,会通过设备发出的高频波被识别,然后获取商店的折扣促销信息。
但是Marcus相信利用了最新蓝牙技术的PayPal Beacon是唯一能够普及至成千上万个地方的。PayPal 此款设计就是为了实体店内支付。他认为现存的智能手机的定位技术过于耗电,而且可追踪的地点有限。
为迎接软件挑战而推出的硬件?
PayPal Beacon 设计的非常新颖别致,而且三角形的顶端让人看到了PayPal Here,PayPal推出的信用卡读卡器的影子。(PayPal 因模仿Square的四边形信用卡读卡器而吃了大亏,去掉一个边,似乎暗含隐喻。)
通过蓝牙识别顾客的存在似乎是个好主意。新的iPhone和安卓设备都拥有此项技术的最新版本。(手机比较老旧的用户依然可以通过 PayPal 的应用人工签到。)
不论用户是自动签到还是人工签到,他们的姓名和照片(如果用户在他们的 PayPal 账户上传了照片)将会显示在商店的销售系统上,用户可以仅仅通过说出自己的名字完成付款。PayPal 有专用于 iPad 上的收银软件,但它同时也将这种支付方式整合到了其他的收银软件上。
但是花费会成为一项技术能否普及的重要因素。PayPal目前还未公布Beacon的售价,但是Marcus表示将会低于 100 美金。
苹果以及Google正努力地减少它们平台上提供的定位服务的耗电量,如果用户们能够不再依赖硬件而获得更好的定位服务,Beacon恐怕会成为一个“短命鬼”。
Marcus则认为在一些商铺密集的地方,比如购物广场或者市中心的商业街,普通的定位服务根本无法胜任,它们无法像Beacon一样精确地定位。
少刷一下
似乎大多数的努力都是为了让人们省去刷卡之苦,但是Marcus也承认,没有人说过刷卡很难。
但是能够将优惠券与商家的忠诚计划有效地编织在一起似乎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比如,Beacon 在你第二次去某家咖啡店时,让你可以用优惠价买杯拿铁,而不是你第一次去的时候就提供这样的优惠。这似乎可以解决很多商家对一些线上到线下营销计划的抱怨,往往这些计划可以帮你吸引到一批对折扣很感兴趣的新顾客,但是很难使他们成为回头客。
在移动应用,Beacon,以及为商铺提供的整套服务齐备之后,PayPal 还得处理其在线支付业务带来的挥之不去的阴影。很多顾客对于 PayPal 在预防及调查欺诈行为上的缺失感到失望。可以理解一些需要接受付款的机构,特别是非传统类型的,比如众筹活动,当 PayPal 冻结了他们的账户时会有多么的愤怒(仅仅是为了避免消费者对与其运作方式相似的诈骗行为的投诉)。
PayPal 品牌的指路明灯?
这些事件也许在 PayPal 每天大量地业务来往内只算个例,但是它们在网上带来了很坏地反响。(许多气愤的用户在推特,甚至一些关于公司的故事留言里对 PayPal 提出指责,而Marcus对他们做出了回应,并且 PayPal 宣布他们解冻了一部分曾有诈骗嫌疑的账户。)
希望 PayPal 在实体店内支付领域做出的努力不仅仅能够扩展其支付业务的市场,同时也能够重塑其品牌形象——代表着最简单的支付体验,不用掏出手机也可完成付账,不用翻找优惠券也可享受特价。PayPal 或许不是第一个将这些新兴产品带入市场的企业,但是Marcus坚信,PayPal 可以使它们真正的普及。
天猫将向“社交商务”模式转变
(TechWeb报道)天猫对外宣布将启动旗舰店升级品牌店计划,天猫副总裁王煜磊表示,这意味天猫正在尝试从简单的线上销售,开始向“社交商务”的模式转变,首批44家品牌店已经上线。
据悉,所谓社交商务模式,是指电商平台不仅仅具有销售职能,还将具有社交互动的功能。并且在大数据的支撑下,实现数据化运营,让数据成为品牌商的决策依据。
王煜磊表示,“天猫和淘宝现在仅仅只是有销售的职能,但必定不会适应未来的发展趋势,天猫必须因此改变。”
在天猫看来,未来电子商务的发展有两大趋势,第一是未来的电子商务将会是社交商务的模式,第二,大数据时代,数据化运营将成为商家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王煜磊表示,这种趋势在线下的零售业态已经非常明显,单纯销售型的模式正在衰落,而具有销售、娱乐、餐饮功能的shopping mall正在成为发展的主流趋势,例如北京的大悦城和蓝色港湾就是这样的代表。而未来线上电商的发展趋势也是同样。
据介绍,正式基于这样的考虑,天猫早在半年前就已经开始考虑战略调整。并最终推出了品牌店计划,其关键是帮助商户除了销售的智能之外,让品牌店有个动态评价和互动。
同时,天猫将对于此次升级上线的品牌店提供更多的大数据服务,例如商户将可以从后台看到数据运营,从而可以帮助品牌商检测广告效果,并实施CRM等。
王煜磊表示,此次的上线的品牌店将不会额外收费,还没有清晰的商业模式,这四十四家品牌店只是第一批,天猫社交商务的尝试才刚刚开始。
零售商进驻意愿强烈,多家全新品牌落户成都
仲量联行在《2013年上半年成都房地产市场回顾》的“零售地产市场”中指出:
2013年上半年成都迎来更多全新品牌开设首店。2013年上半年成都零售租赁市场持续活跃,各类品牌拓点积极。由于成都的区域辐射力及中产阶级人群不断扩大,愈来愈多的零售商将成都视为拓展西部市场的重要一站。包括珠宝品牌Ben-Amun,家居品牌Harbor House、Minotti,餐饮品牌鼎泰丰、许留山、汉堡王等均积极落户核心商圈及次级商圈主要优质零售项目,开设其成都乃至西部首店。另外,Tory Burch、Page One、Mulberry、Jimmy Choo、Wagas、百丽宫等品牌亦宣布入驻国际金融中心和成都远洋太古里。受强劲租赁需求推动,核心商圈优质零售物业首层平均租金环比同比均有所上涨。而次级商圈中,部分地段较优、运营较为成熟的项目在几近满租的情况下仍能吸引多家实力品牌以中岛的形式入驻。
新世纪环球购物中心等5个项目落成开业。包括新世纪环球购物中心、银石广场等在内的5个项目落成开业,体量约53万平米,其中新世纪环球购物中心最引人注目。该项目体量约40万平米,汇集了包括乐天百货、H&M、GAP、Uniqlo多家国内及国际知名品牌的旗舰店,以及多家全新品牌,如QDA、Chichi’s及Holly’s等。其余物业,如银石广场及凯德广场-魅力城等,亦对各自区域零售业态形成有力补充。
优质项目重新定义核心商圈;差异化竞争将成亮点。未来12个月,成都预计还将有国际金融中心、成都远洋太古里、凯德广场-天府及世豪广场等多个优质零售项目入市。其中位于核心商圈的国际金融中心及成都远洋太古里将凭借其优质地段和强劲品牌组合重新定义核心商圈。就全市来看,尽管各类品牌进驻意愿强烈,短期内项目集中入市将令竞争进一步加剧,差异化的建筑形态设计及定位招商将成为未来市场上项目竞争中的一大亮点。
深国投商用置业拟香港IPO 筹资约10亿美元
华尔街日报消息,知情人士周二透露,深国投商用置业(SZITIC Commercial Property Co. Ltd.)计划在香港首次公开募股(IPO),融资规模约10亿美元,最早可能于第四季度上市。这家中国购物中心开发商利用物业价格上涨的机会吸引投资者参与IPO。
深 国投商用置业于2003年成立于紧临香港的中国南方城市–深圳,据公司网站信息,该公司在北京、杭州和苏州等城市已开发了十个购物中心。5月份,深国投商用置业将两个中国购物中心49%的股权出售给了美国私募股权投资公司凯雷投资集团(Carlyle Group),以此作为两家公司战略联盟的一部份。
深 国投商用置业已指定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China International Capital Corp Ltd.)和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 & Co.)负责本次发行工作。知情人士称,该公司正在权衡合适的IPO时机,并希望不迟于明年第一季度完成上市。
购物中心正滑向灾难深渊
导语:就算是拥有14亿人口的中国,也支撑不了上万家购物中心的生存与发展。某种程度上说,从整个行业而言,很多购物中心已经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经济观察网 陈岳峰/文) 一边是业绩与利润的持续下滑,一边是购物中心像下饺子一样在开业或建设,这就是时下实体零售 “矛盾交织”的现象。目前,中国已开业的购物中心有3100家左右,而这一数字在2015年将达到4000家。根据中国购物中心产业咨询中心预测,从现在到2025年,还会有7000家建成开业,届时购物中心将超过10000家。
这个数字有些耸人听闻。我国目前有320多个地级市,也就是说,平均每个地级市的购物中心在10多年后将达到30多家――这还不包括其他商业业态。换句话说,除非有让“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的奇迹出现,否则现在就可断定,死掉一大批毫无悬念,因为就算是拥有14亿人口的中国,也支撑不了上万家购物中心的生存与发展,这还不谈其他新的商业模式对实体零售的冲击。
购物中心在前些年丰富了零售业态的组合,并在市场中显示出了优于单一零售业态的竞争能力,也给沉寂的商业地产注入了活力。然而在中国的独特现象是:任何一种新鲜事物一旦出现,只要初始发展势头良好,就会遭遇一哄而上的局面,这种行业盲目发展的“中国式悲剧”也在购物中心这一业态上演。更值得重视的是,单纯从数字的绝对值上看,与其说是零售,不如说地产更为贴切的购物中心,供应严重过剩,已经不可避免地滑向灾难的深渊。
数据显示,购物中心的空置率正在呈逐年上升趋势。2011年,二线城市购物中心的平均空置率为10.2%,2012年这一比例已经上升至10.5%。根据莱坊房地产经纪公司对中国购物中心的调查,幽灵购物中心综合征正在蔓延,在中国最大的两个二线城市沈阳和成都,购物中心空置率分别为17%和16.2%;在广州,空置率达到10.2%,而2011年广州购物中心空置率仅为4%。
这其实是个“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游戏。中国经济减速,消费意愿降低,电商冲击严重,明眼人都能看出实体零售的困境,但沉湎其中的当局者们却依然一头扎在其中,怡然自得,大家都认为自己能“通关”,死的只会是对手。却没有想到,对手之间在某些实力上或稍有差距,但游戏规则差不多,玩法都一样,购物中心的业态组合无非是“主题百货+大卖场+专卖店+餐饮店”,品牌几乎全部同质化,相似程度惊人,而专业人才寥寥无几。很多二三线乃至四线城市,几年前纷涌而入、大干快干购物中心的地产商们见苗头不对,已经开始撤军,留下一个个幽灵物业,重新返回到一线城市。
但一线城市的情况也不妙。上海开业的购物中心已达100家,人均面积接近2平方米,已远超人均购物中心面积应控制在1.2平方米的国际惯例。以空置率来说,一线城市购物中心也从2011年的7.9%增加至2012年的8.4%。北上广等一线城市至少有20%-30%的购物中心经营惨淡。在北京,已有不少品牌商从购物中心撤出,甚至不要租金都不再呆下去了。而更多的品牌商对进驻新开业的购物中心也持谨慎态度。因此,重新杀回一线城市也同样没有好果子吃,甚至同样是在“自杀”的路上狂奔,只是选择的地点不同。某种程度上说,从整个行业而言,很多购物中心已经走上了一条不归路,这一点无须等到2025年就可看到。
商业地产玩法:三里屯的好生意和坏生意
(地产中国网)
同在北京繁华地段的三里屯,有两个不同背景、商业模式和招商运营能力的开发商操作的项目,从中长期来看,其各自打造的商业资产的价值有怎样的差异?
任何关于地段的黄金理论在北京的工体北路好像都失灵了。
从地理位置上说,香港太古地产开发的三里屯VILLAGE和三里屯SOHO很难说孰优孰劣,同处北京时尚中心三里屯商圈。前者邻靠著名的酒吧街,后者拥有商圈内最大的建筑面积,但如果从工体北路这条分割线为起点分别走进这两个项目,很容易发现太古VILLAGE时尚繁华,而三里屯SOHO门可罗雀。两者给人的感受差异在于,VILLAGE的形象是一个国际化的潮流社区,而一街之隔的SOHO则风格杂乱。
VILLAGE南区北区的商铺入住率都在90%以上,包括苹果在国内的首家体验店,川久保玲、Balmain、MiuMiu等潮牌也是首度进京,南区的橙色大厅为不定期的展览和音乐演出提供了场地,最近还承接了北京国际音乐节。三层加地下一层的独栋设计对应了商业地产中的老话“宽街无闹市”,将商铺安排在相对小的空间里,给人造成人群熙熙攘攘的效果。
SOHO的商场里则围绕5座30层的写字楼自动形成了一些以白领或公司消费为主的业态,速食的餐饮、精英英语、咖啡厅甚至发廊和美甲。写字楼下面的底商通常只有两三层,目的在于配套写字楼的办公功能,比如银行、邮政等,另外为了利用临街的店铺,也会加入购物餐饮等店铺。但SOHO却将底商的面积扩展至5层的高度—已经相当于一个百货商场,如果没有相当吸引人的商家品牌,很难让人群去到5楼那么高。现实的确如此,以相对靠里的“商场3”为例,110多家商铺中实际营业的只有20余家,再加上占据两层楼面积的KTV,还有近二分之一的空铺。
冰火两重天
这反映了两者的开发理念的不同。SOHO中国按照切割产权销售的形式,在三里屯项目开业最初的日子里,已经成功把所有产权卖给各种身份构成的大业主,和其他SOHO中国开发的项目一样,在开盘初期,它取得了极高的销售额和利润。然而,这些以煤矿或其他生意为主的投资客的招商和经营能力参差不齐,完全不能跟商业地产经验丰富的香港太古地产相比。早在2007年,SOHO中国旗下的尚都SOHO就因为商铺经营惨淡发生集体歇业抗议的事件。
以一套200平方米的商铺为例,每平方米58000元总投资就会超过千万,以8年收回成本计算,商铺每年的营业收益需要在150万以上,则意味着每天每平方米租金是20元,如今这个价钱是三里屯SOHO抢手店铺才能达到的。
VILLAGE的火爆和三里屯商圈的潜力,是许多人选中这个地段以及坚持到现在的原因,当然还有对SOHO中国不会坐视不理业主亏损的期望。整个三里屯SOHO租金最贵的店铺承租者是年轻的奢侈汽车品牌英菲尼迪,其每天每平方米的租金是46元。这个勇于将汽车店面搬到市中心的品牌每个月销量是30至40台,与60台的目标还差一大截,临街店铺对于品牌形象的展示作用多少给他们一些安慰。“我们意识到SOHO整体经营上欠缺带来的问题,这样的话商家档次良莠不齐,包括来了又走的,我相信SOHO肯定还是希望这个项目能火,希望他们能有一定规划。”展厅经理董南洋几个月前接受采访时这么说,但是当本刊记者再次前往,附近的房产中介透露,英菲尼迪已经萌生退意,有合适的接手者会立刻签合同。
三里屯SOHO
还在坚持的人也大多各自为战。PS造型是当时三里屯SOHO招商时重点邀请的商户,在招商大会上PS造型是坐在主席台上的,很显然SOHO希望利用其名气招揽更多人,“现在看来,当时说的很多远景是达不到了。”PS造型经理庞伟说。据他统计,自然进店客户不足5%,依靠本身的名气和宣传,每年的营业额才能做到现在30%的增长。“SOHO模式的缺点在于物业是已经出售的,业主需要一定量的租金维持收益,如果生意不好想要调整租金就很难。”其实最初三里屯VILLAGE也邀请过PS造型,但是因为提供的店铺不符合他们旗舰店的概念而拒绝了。
PS造型可能不会想到太古VILLAGE在最初的市场培育期也经历过忐忑。因为和三里屯SOHO几乎同时开张,在招商阶段可以说要竞争同一个群体的租客。为此太古拿出了非常有吸引人的租金优惠,在VILLAGE刚开业时,租户并不用支付固定的租金,而是根据营业额的涨幅按比例支付,太古的议价能力会随着VILLAGE品牌的增强而增加。
这种“惠商”政策来源于整体的经营权将开发商和商铺的利益得失捆绑在一起。“好的商业地产不能只有开发商一个人赚钱,开发商需要去从商铺的角度想问题,如何让商场里的每个人都赚到钱。”房地产观察人士蔡鸿岩告诉《环球企业家》,他还是微博上对于三里屯商圈怪现象讨论的发起者。另一个租售细节刚好体现了两家开发商在上述理念上的不同,商业地产通常带有相对较大的庭院、广场和电梯,三里屯SOHO的租金是按照建筑面积收取,太古VILLAGE则是依照实际使用面积。
与租金优惠相反,太古在租户的选择上煞费苦心。蔡鸿岩的朋友曾经通过蔡想进驻VILLAGE开一家冰淇淋店,却因品牌不符合VILLAGE的定位而被拒绝了,太古地产中国行政总裁白德里告诉《环球企业家》:“我们花了大量的时间想象,如果顾客走进VILLAGE,在某些地方他想看到什么样的店。”
太古的各个项目都有这样一个传统,店铺的位置或者品牌会随着太古品牌发展而变换。即使是开了十年的广州太古汇,里面的品牌也经常会做调整,一方面顺应时代的发展,将低端的品牌淘汰,另一方面也会通过品牌布局引导购物中心内的人流走向。用VILLAGE举例,在南区和三里屯路之间的位置,太古增加了时尚服装品牌IT和国内第一家24小时营业的书店品牌PAGE ONE,以吸引更多从工体北路进来的顾客到北边去。餐饮品牌是另一个重点,太古认为他们能够创造出与其他购物中心不同的特色,毕竟有时候服装品牌很多同类购物中心都能涵盖。
太古这样做
后期顺畅的运营来自于非常多的前期功课。但实际上,三里屯VILLAGE让白德里作出了让步,因为地理位置的优越,他是从别的发展商那里进行的收购,而太古更希望从图纸阶段就开始掌控这个项目。改造后的VILLAGE变成了一个开放式的购物空间,19幢低密度的当代建筑以胡同、院落、广场等相互连接,时尚却能够带来非常舒适的购物体验,对商铺而言这样的设计也不容易留下死角。刚开始这样的设计被很多人怀疑会在冬天的时候带来淡季,结果却是VILLAGE全年销售最旺的时间段是11月到次年1月。甚至走廊上的灯也经过同样精心的设计,多长的间距可以保证照明又节约成本等细节都会被考虑到,“每一次返工都是成本浪费。”白德里说。
一系列运营的规划为VILLAGE带来了越来越高的人气和租金议价能力,而三里屯SOHO却因为物业都已经出售而无法实现,不过这一现象要成为历史了。8月16日下午,SOHO中国公布了一份并不华丽的2012年中期业绩,并宣布将要告别散售,转向持有出租物业。目前第一个自持出租的物业是2009年收购的前门项目,上海外滩的项目还在建设中。SOHO中国联席总裁张欣9月6日发表微博解释说:“现在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中国城市化的高峰期已经结束,大量建设销售房地产的时代一去不复返。更多的开发商会陆续转型,持有物业,SOHO是第一个。转型需要的条件是有足够的资金实力,SOHO拥有150亿资金,净负债率仅20%是中国房地产上市公司中资金实力最强的。”
做持有物业,还有一个佼佼者是恒隆集团,在一次商业地产的论坛上,董事长陈启宗受邀介绍恒隆的秘诀,他讲了一个任何地产人都知道的道理就是“黄金地段”和“低买高卖”,陈启宗解释道,大部分人的做法却是买了地想着地价很快就可以涨。“如果没有合适的项目,恒隆可以连续四年不拿地。”
更深层次上,SOHO中国的开发模式代表的是一种快速盈利的心态,而恒隆等企业则表现出非常人的耐心。近期太古刚刚拿出20亿港币准备翻新和改造1990年建造的太古广场项目,这对任何开发商来说绝不是小数目,但是花在这样一个用途恐怕是很多开发商难以想象的。“我们放长远看,如果太古广场能够在下一个20年提供持续的回报,就需要这样的提升和翻新。”白德里说。
SOHO中国自酿商业散售苦果
多个项目存大量空铺 业态缺统一规划难聚商气
(北京商报报道)记者日前走访多个SOHO中国在京的商业项目发现,凭借区位优势,SOHO中国在京的商铺不愁买家,但其主打的散售模式却因为缺乏统一的业态规划,造成商铺大量空置,甚至沦为商业烂尾。北京商报记者此前调查发现,三里屯太古里客流旺盛,对面的三里屯SOHO却出现了近四成空铺。与经营两重天相对应的是,两大商业项目的平均租金水平相差10倍。
或许是意识到了经营模式存在弊端,此前,SOHO中国方面曾高调宣布多个项目由售转租。北京商报记者走访中关村SOHO发现,仅有农业银行、南洋银行、中国联通营业厅临街的一层商铺在营业,其余商铺均处于关闭状态。上述联通营业厅相关负责人表示,相比其他分店,该店营业额长期处于低位,近期正准备离开。
按照SOHO中国方面的规划,中关村SOHO的B1-3层为商铺,但北京商报记者调查发现,B1层至今未实现正常营业。中关村SOHO相关负责人解释称,底层商铺已全部售出,这之后,SOHO中国就不再插手商铺的经营。
中关村SOHO出现大面积空铺并非个案。北京商报记者调查发现,尚都SOHO、银河SOHO等多个项目也有类似情况。作为“创造了SOHO中国出租历史上奇迹”的银河SOHO目前的境遇也难言乐观。此前,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曾在公司中期业绩发布会上表示,银河SOHO每月出租接近2万平方米,一个刚完工不久的项目出租率已接近60%。不过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据一位接近银河SOHO的人士表示,由于周边缺乏大型商业项目扶持,加之经营效果不理想,该商业早已由租改售,而且目前有不少业主也在抛售银河SOHO店铺。
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即便出租率较高,但建外SOHO等项目经营现状引发了部分业主的不满。据建外SOHO某服装店负责人介绍,所处的一层店铺月租3万元/月,淡季仅能维持房租,旺季的营业额也仅5万-6万元。
已在建外SOHO营业了四年的一位日本外贸服装店负责人表示,建外SOHO刚落成初期,不少知名企业都选择在此落户,那时商业部分经营不错。不过,近两年随着大企业搬离,建外SOHO的商业部分开始走下坡路。还有商户表示,“建外SOHO有家新商铺,开业半月都没有一单生意”。
目前SOHO中国正尝试改变,开始“由售转租”。SOHO中国CEO张欣不久前曾表示,散售物业的投资回报率降至3%,而付出的房贷利率却高达7%。同时,SOHO中国方面计划,2015年底投资物业评估增值将只占净利润的小部分,而租金将成为盈利的主要来源。不过,SOHO中国发布的最新中期业绩报告显示,租金收入约为8600万元,仅占25亿元营业额的3%。
据一位知情人士透露,SOHO中国散售商铺多以高位价格售出,这也让投资者对购买物业抱有较高期望值,因此业主往往会给店铺设置高租金。比如,中关村SOHO临街商铺租金为18-20元/平方米/天。同时,商铺租金每年约有10%-30%的上涨。由于租金不低、经营压力大,造成了商铺空置率较高。此前,SOHO中国曾每年花费上亿元资金补贴商铺招商。不过,上述消息并未得到SOHO中国方面的确认。
华贸中心零售业务陷客流荒
范思哲等国际大牌相继撤离 部分店铺半月无人光顾
(北京商报报道)与“邻居”新光天地连续多年来销售业绩领跑全国相比,开业五年多的华贸购物中心却没能实现借力,而是沦为落寞的配角。昨日,北京商报记者走访华贸购物中心看到,商场有近1/3空铺,部分营业的店铺也有的长时间不见导购踪影。业主华贸中心招商负责人解释称,商场空置店铺已全部租出,定位将与新光天地互补。
北京商报记者走访看到,在与地铁相通的华贸购物中心地下一层“好吃小街”内,有不少消费者用餐、购物。与之相比,定位高端,主题分别是“绅士大道”、“名媛长廊”、“艺家生活”的1-4层店铺不仅客流稀少,而且每层约有3-6成商铺空置。
据一层西服订制品牌SHARMOON导购介绍,该品牌一天也难有消费者进入,偶然进店的消费者多以购买领带、腰带等配饰为主,鲜有要求订制西服业务的。二层开业已半月的FAMORY婚纱订制店导购表示,开业至今尚未开张。
华贸购物中心曾在开业时引入的范思哲等国际大牌已经相继离开。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尽管有不少品牌依然坚守在商场内但经营大多不乐观。三层某品牌负责人为北京商报记者算了一笔账,该店租金8万元/月,还有“3000元底薪+20%提成”的人力成本和水电等杂费。该店每月平均营业额为10万元,除去各项支出所剩无几。二层某服装品牌导购也表示,进店消费的顾客寥寥,“新顾客很少,大多是回头客”。据悉,该店每月营业额在3万元左右。
与之相对应的是,根据统计,新光天地2008年的销售额为25亿元;2009年33亿元;2010年48.29亿元;到了2012年,新光天地的销售额达到73亿元,除了菜百之外领跑百货同行。
在中国购物中心产业资讯中心主任郭增利看来,华贸购物中心的开发商北京国华置业有限公司投资的华贸中心项目规划合理,华贸中心的酒店、写字楼、新光天地等高端项目在区域内都发挥了作用,而且每个项目间有不错的协同性。不过相比其他兄弟业态,华贸购物中心的确已经落后。郭增利表示,与地铁相通为华贸购物中心带来了很好的客流支撑条件。“在连接地铁的地下一层有较大客流,说明华贸购物中心具有较强的客流集结能力。”郭增利指出,在北京国华置业引入新光天地并作为主力店后,华贸购物中心有两种经营模式:一是自然延续新光天地的定位与品牌,二是做服务于华贸中心周边写字楼的配套商业。不过,由于华贸购物中心经营思路的摇摆,造成了目前经营尴尬的局面。
中国商业地产联盟副会长兼秘书长王永平表示,华贸购物中心本身欠缺商业互动性,整个物业形态缺乏特点。同时,与新光天地专业运营团队相比,华贸购物中心由开发商自己运营,缺乏商业项目的运营经验。华贸购物中心曾与新光天地错位经营,以定制服务为主,但业绩未有较大改观。
王永平表示,由于周边项目多定位高端人群,开发商对华贸购物中心的期望值过高。“如果该项目能放下身段,改为写字楼会明显优于目前的商场经营。”
北京商业经济学会秘书长赖阳认为,此前新光天地由专业的台湾新光三越运营,在品牌结构组合和营销方面优势明显。华贸购物中心由地产商操刀,招商与品牌集聚能力不足。“非专业团队缺乏招商资源和品牌组合能力,即使前期盘活了商业项目也会出现后劲乏力。”
线上服装销售的崛起何以冲击大众型购物中心?
仲量联行中国研究部上海区董事麦哲文在《大中华区物业摘要—2013年第二季度》撰文:
在过去短短的几年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二。当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线上购物而避开实体试衣间时,实体店零售商对于其是否将会落后于电商的担忧也就不难理解了。以服装为例来分析这个问题,我们发现定位于大众市场的购物中心风险最大。
中国线上服装销售规模已非常巨大。据艾瑞咨询(iResearch)估计,2012年中国网购规模为1.18万亿元,其中服装销售占主导地位,达到3,188亿元。更为甚者,据香港利丰公司计算,线上服装销售占中国整体服装销售市场的14.3%,且这一比例在持续增长。由于统计所有实体店服饰销售存在一定的困难,这一比例有可能被夸大。
然而,对于绝大多数人口仍未开始网购的中国来说,这个比例仍令人印象深刻。艾瑞咨询(iResearch)估计,随着中国居民人均收入的增长以及网络的普及,线上服装销售的规模有望于2016年达到9,202亿元。
中国线上服装销售市场有两个突出特点。首先是从消费群体来看,与其他发达国家类似,中国的网购消费群体受教育程度较高,个人收入也高于平均水平。尽管如此,他们的收入仍低于发达国家中产阶级水平。目前绝大多数的中国网购消费群体处于大众消费阶段,尚没有能力频繁购买国际知名品牌。其次,艾瑞咨询(iResearch)估计超过60%的线上服装销售来自于淘宝网等C2C(消费者对消费者)网站。不同于发达国家B2C(企业对消费者)以及专注于品牌商品的主流网购模式,淘宝网里充斥着大量低价、无品牌的服装,这些服装大多存放于卖家家中、通常由卖家自行设计或者直接采购于广东某纺织工厂。这些大众商品对中国追求低价的网购消费群体来说十分理想。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与国内低端散售的购物中心中销售的商品重合。这些购物中心造价低廉、维护不善、租户变动频繁且购物体验不佳。以前这些购物中心可以利用高高堆砌的低价服装和配件来吸引客流,而如今由于消费者转向更
为便捷且低价的网店,这些低端购物中心在市场上失去了竞争力。我们认为如今中国许多城市不足以再支持更多的此类购物中心,特别是那些专注于服装销售等直面电商冲击的购物中心。现有的购物中心也有必要改变经营策略,例如增加餐饮、娱乐和服务类租户的比例,同时加大投资提升消费者的购物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