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Operation 营运

苏宁易购收购万达百货下属全部37家门店

2019年2月12日,苏宁易购董事长张近东在新春团拜会上宣布,苏宁易购正式收购万达百货有限公司下属全部37家百货门店,构建线上线下到店到手全场景的百货零售业态,为用户提供更丰富的数字化、场景化购物体验。

这是苏宁2019全场景零售布局的重要落子。苏宁一直致力于构建全场景智慧零售生态系统,实现从线上到线下,从城市到乡镇的全覆盖,为用户搭起随时可见、随时可触的智慧零售场景,满足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服务的需求。而此次收购万达百货,毫无疑问在快速锁定优质线下场景资源的同时,进一步推进商品供应链变革,更能够为上市公司带来收益增厚。公开资料显示,万达百货在全国的37家门店大都位于一、二线城市的CBD或市中心区域,会员数量超400万人。近两年,万达百货销售规模稳中有升,净利润水平持续提升。

苏宁的收购,将为万达百货注入全新的数字化变革。这家互联网巨头拥有强大的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将会通过对百货行业的整体数字化改造,进一步提升服务体验。诚如苏宁易购董事长张近东说过的那样,“实体零售业的繁荣,绝不能再靠传统模式,需要运用互联网技术提升效率与体验,让用户感受到品质与快乐!”

对苏宁来说,此次收购万达百货,更是其全场景零售能力全面输出的最新案例。苏宁将通过输出智慧零售CPU能力,突破传统百货概念,从数字化和体验两方面改造供应链,打造全新的百货核心竞争力,补强百货这一重要拼图,进一步完善全场景、全品类布局。

同时,此次收购,也是苏宁业态融合创新的全新探索。过去数年,苏宁不断创新业态场景,打造全场景的零售生活方式体验,创新性的推出了“苏宁极物”、“苏鲜生”、“苏宁小店”、“苏宁零售云”等丰富业态,品类从家电、3C逐步拓展至超市快消、母婴、家居等领域。苏宁原有的丰富业态,以及背后强大的八大产业资源,都可以与百货进行模块化对接,交互创新,创造出更多更创新的前沿业态,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体验。

CapitaLand marks strategic collaboration with Alibaba Group with agreement to manage Alibaba’s Shanghai headquarters and launch of online mall on Lazada Singapore

Alliances underscore the Group’s omni-channel strategy to enhance O&O offerings of its real estate business

Singapore, 23 August 2017 – CapitaLand is advancing its omni-channel strategy by forging alliances with two leading e-commerce players in its core markets. In China, CapitaLand has inked an agreement to manage Alibaba Shanghai Center, the e-commerce conglomerate’s new Shanghai headquarters comprising four office towers and a retail podium. This marks the start of strategic collaboration between CapitaLand, one of Asia’s leading real estate companies; and Alibaba Group, Asia’s largest e-commerce company, to reinvent modern retail through the seamless integration of offline and online (O&O) channels.

In Singapore, CapitaLand has signed an agreement to launch an exclusive online mall on Lazada Singapore, which is part of Lazada Group, Southeast Asia’s largest e-commerce platform. The shop-in-shop on Lazada.SG will position CapitaLand as Singapore’s first omni-channel retail landlord that connects retailers to shoppers both offline and online, complemented by a unique in-mall collection service for shoppers.

Mr Lim Ming Yan, President & Group CEO of CapitaLand Limited, said: “Even as new technologies disrupt traditional business models, real estate remains an important part of a holistic customer journey, as affirmed by leading digital players who are seeking to gain a foothold in the physical space. CapitaLand is excited to collaborate with leading digital economy players like Alibaba and Lazada on this transformational journey and we look forward to creating win-win outcomes for all parties. We will continue to work with our business partners and forge new strategic alliances to future-enable our properties and support our retailers in embracing an omni-channel business model that meets the needs of consumers.

“The key to unlocking the next stage of growth lies in blending physical and digital channels to create a seamless O&O experience that is sought after by consumers. We will continue to leverage digital tools and partner disruptors to strengthen our customer engagement, embrace smart building technologies to uplift the quality of our built environment, and harness data to enhance customer experience at our properties. Neither an offline-only nor online-only business model will work; it is in the combination of O&O where long-term success can be found.”

Reinventing physical space to create new O&O experiences

Under the contract with Alibaba, CapitaLand will oversee the pre-opening and management of the shopping podium and one of the four office towers in Alibaba Shanghai Center, which has a total Gross Floor Area (GFA), excluding car park, of about 80,000 square metres (sqm). The four office towers occupy about 60,000 sq m, while the four-storey shopping podium – three levels above ground and one basement level – takes up about 20,000 sq m. Alibaba Shanghai Center is strategically located in the northern core of Shanghai’s Hongqiao 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 less than two kilometres away from Hongqiao Transportation Hub. Slated to open next year, the retail component serves working professionals, and residents living in mid- and high-end housing zones in the vicinity.

Mr Jason Leow, CEO of CapitaLand Mall Asia, said: “CapitaLand is a firm advocate of retail innovation and we champion the reinvention of retail space to keep abreast of changing consumer habits. For example, we are taking the opportunity of redeveloping Funan in Singapore to leapfrog into the future and envision how a shopping mall of the future will look like. In Qingdao, China, we have launched the Group’s first smart mall, CapitaMall Xinduxin, which offers integrated O&O experiences through CapitaStar, the Group’s digital platform.
Now, we are pleased to partner e-commerce powerhouse Alibaba to jointly explore the possibilities in combining bricks with clicks – starting with Alibaba Shanghai Center – and creating new and exciting O&O experiences.”

Mr Wang Tao, Head of Intelligent Building at Alibaba Group, said: “Shanghai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platforms to Alibaba and our new headquarters here will serve as our strategic nerve centre for rolling out our New Retail strategy. We are delighted to partner with CapitaLand on this project, as they are a leading property developer and manager in Asia with industry-leading physical retail capabilities. We believe our collaboration will chart new frontiers in integrating online, offline, logistics and data across a single value chain to meet the needs of consumers. We look forward to deepening our collaboration with CapitaLand in the future.”

Connecting retailers to shoppers both offline and online

In line with Singapore’s Smart Nation push to reinvent retail, CapitaLand will launch a shopin-shop aggregating the offerings of retailers in its Singapore malls on Lazada.SG by the end of this year. To facilitate an O&O experience, shoppers who patronise the CapitaLand official store on Lazada.SG will have the option to collect their purchases in CapitaLand malls. In doing so, they will be rewarded with STAR$®, the membership points of the CapitaStar programme.

As a start, CapitaLand will roll out two unmanned click-and-collect lounges at Plaza Singapura and Bugis+ for shoppers to collect and return their parcels. In addition to
collection lockers, the lounges will feature fitting rooms and a product-testing bench to enhance the overall shopping experience.

Mr Leow said: “As more and more shoppers make purchases both offline and online, we recognise that omni-channel retailing is the way to go for our retailers to maximise their reach and market share. As the owner and manager of Singapore’s largest network of shopping malls, we have thus embarked on creating a digital channel that supports our mall tenants in tapping the growth potential of e-commerce. By leveraging our extensive physical network as a competitive advantage, shoppers will enjoy an additional option of collecting their online purchases in our malls. This unique feature will draw shoppers to our malls and reduce last-mile delivery costs for retailers in the long run.

“We are delighted to partner with Lazada to create an online option for our retailers. By combining our in-mall and digital marketing capability with Lazada’s online assets, our retailers will enjoy comprehensive marketing support in the physical and digital space and get a leg-up in their e-commerce operations.”

Mr Alexis Lanternier, CEO of Lazada Singapore, said: “Lazada entered Singapore just three years ago and today the country is one of our fastest-growing markets in Southeast Asia. Our collaboration with CapitaLand offers shoppers in Singapore the ease of accessing their favourite shops online and enjoying an integrated shopping experience. Shoppers not only have the option of click-and-collect but benefit from free delivery and have 14 days to return their products. This partnership is an important step for Lazada to expand our network of partners as we evolve the e-commerce ecosystem in Singapore.”

Both CapitaLand and Lazada will allocate resources to onboard retailers and promote the platform to shoppers, with the intention of rapidly scaling up the initiative in the next two years.

 

 

凯德引爆综合体战略升级

综合体产品和品牌双升级 核心城市优质综合体需求持续旺盛

2017年6月30日,新加坡凯德集团旗下三大综合体——长宁来福士、深圳来福士、杭州来福士同时盛大开业。标志着凯德旗舰综合体品牌来福士进入全面爆发期、产品及品牌升级发力期。加上4月底全面开业的凯德?西城,以及预计下半年开业的凯德星贸和苏州中心,凯德迎来综合体开业最密集的一年。凯德在华首个综合体上海来福士于2003年开业,目前凯德在中国12个一二线城市布局23个综合体,总建筑面积超过620万平方米,成为布局综合体最早和最多的外资开发商。

在华三大来福士盛大开业 产品全线升级 进入全面爆发期

来福士品牌31年前起源于新加坡,发展至今在全球有9座。其中8座位于中国,分布于北京、上海、杭州、深圳、成都、宁波、重庆等7大城市。至此,除重庆来福士以外都已开业投入运营。

凯德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林明彦先生表示:“来福士植根于新加坡,在中国开辟了商业综合体的先河。全球9座来福士建成后总建筑面积达400万平方米,总价值近150亿新元。来福士浓缩了凯德全产业链精华,积聚了全球性的资源和经验。在30年的更新迭代中,是城市化进程的积极参与者,也是互联网时代的弄潮儿,更是门户城市商业地产和区域升级的重要引擎和风向标。”

此次开业的三座来福士,是凯德第二代综合体的代表, 产品全线升级:商业体量庞大,平均建筑面积超过35万平。伴随着消费升级,综合体业态不断丰富,涵盖了购物中心、办公楼、雅诗阁服务公寓、五星级酒店、行政公馆、精品公寓六大业态。建筑设计上秉持国际绿色理念,并与城市人文精神和地域情感完美融合。长宁来福士不仅完美复刻历史风貌,整体绿化率超过40%,更有城市中心区罕有的1,000平米大草坪;深圳来福士毗邻10万平米的南山公园,下沉式广场将商场与公园绿道打通,办公楼独有12米挑高6层架空花园;杭州来福士“双子塔”造型取意于奔腾翻涌的钱塘江潮水,两座250米高双子塔楼双螺旋曲线上升直抵云霄。品牌招商方面,购物中心招商率均达到95%以上,其中首入城市的概念店和旗舰品牌占比20%以上。办公楼、服务公寓、酒店等多个业态都陆续投入运营,其中长宁来福士T3办公楼出租率已达97%。在服务增值上,新一代综合体用科技打造智慧空间,使多业态融合贯通,同时携手互联网+领域合作伙伴,重塑消费体验。商业模式和资本运作上,在华8座来福士打包到4个国际性房地产私募基金,基金规模超过280亿人民币。

新开业的三个来福士,均位于强一二线城市(上海、深圳、杭州)的核心商圈或者新兴区域门户位置。一方面,核心商圈中高端人群密集,商业、商务等各类需求旺盛,而不少区域面临老项目集中优质新项目缺乏的情况。另一方面,新兴区域需求持续看涨,但高品质配套滞后。纵观整体行情和细分市场,供应过剩是表象,具备核心优势的优质项目将持续发力,成为核心城市群消费升级的源动力之一。今年开业的所有综合体都位于一二线城市,与核心城市优质综合体需求持续旺盛的市场总体趋势相吻合。

数据显示,上海今年预计将有60个商业项目新开,只有10%位于核心商圈。7个最受关注的大型综合体,4个在内环,其中2个是凯德的项目——长宁来福士广场和凯德晶萃广场。长宁来福士所在的中山公园商圈,目前大多数项目都是10年前开业。而凯德晶萃广场所在的卢湾区域,高档办公楼鳞次栉比,但中高端商业供给不足。因此这两大综合体都将承载区域商业迭代升级的重任。

深圳今年新开业商业项目数量达20多家,是去年的两倍,雄踞南山区(华南GDP首位)的深圳来福士一直备受关注。杭州今年预计新开业12个综合体,形成多区域商圈格局。杭州来福士位于钱江新城CBD,是今年杭州所有开业综合体中业态最丰富的。

在来福士品牌全新升级 综合体战略实现跨越式发展

2003年上海来福士开业,开创了中国综合体时代的新纪元,并逐步发展成为亚洲商业模式最成熟的综合体旗舰品牌。从拿地开发、建筑设计、运营管理、资产和品牌升级到基金运作,都为综合体的发展提供了样本。

据统计,目前国内商业综合体超过800个,总开发面积3亿多平方米,大体量、多业态是对综合体的普遍印象,但缺乏个性化、创新性的认知。因此,在来福士品牌30周年之际,凯德启动来福士品牌升级,由“城中之城”升级为“乐享其城”,由关注建筑转向关注人性和体验,打通线上线下驱动体验升级。“乐享其城”以“乐科技、享服务、品设计”为核心,旨在打造以“人”为中心,打造兼具独特、优质、趣味、智慧的产品、体验与服务的新一代综合体。

目前购物中心已基本实现了消费全程智能化;在杭州来福士,无人车可以带领拎着大包小包的消费者精准抵达停车位;在北京来福士,办公楼白领们直接刷脸即可通过闸机,还能自动升级成为办公楼会员,进一步享受多重福利。未来还将依托凯德星平台,使购物中心、办公楼、住宅、服务公寓、酒店、高端公寓等多元业态融合贯通,打通会员体系,增强场景应用。真正实现智能互动和无缝衔接,重新定义生活与工作。

凯德集团中国区首席执行官罗臻毓先生表示:“来福士全新升级品牌形象,标志着凯德综合体战略在十多年时间里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形成了以来福士为核心的多元立体综合体战略。这既是集团面向未来的创新转型之举,更是中国商业地产、城镇发展、消费升级实现阶段性飞跃的缩影。行业重心已由线下规模化布局和运营,转变到依靠品牌效应和线上线下高度融合的服务来实现增值。”

来福士的发展史也从侧面展现了国内综合体的进阶轨迹:体量和业态逐步扩大和丰富、建筑设计理念更加个性化和节能环保、承载的社会功能越来越立体、商业模式和资本运作也日益成熟。

借三大来福士盛大开业之际,6月30日至7月2日,来福士“乐享季”狂欢活动同步开启,8大项目全国联动。凯德联手大疆在所有来福士开展“同框”自拍抽免单、时尚大牌、美食餐饮全面优惠、凯德星签到有礼等丰富多样的线上线下活动,为消费者送去多重福利。

今年是凯德新开业综合体最多的一年,全国将有六大综合体陆续开业,总体量达200万平米。除了已经亮相的上海长宁、深圳、杭州来福士和武汉凯德?西城,下半年预计还将有上海凯德星贸和苏州中心面世。明年重庆来福士也将分阶段开业,中国8座来福士即将全面绽放。

来福士长宁

来福士杭州

来福士深圳

凯德输出管理与长沙先导签订购物中心管理合同

malldesign

拓展轻资产路线增强规模优势 提升行业国际化水平

2016年8月31日,新加坡凯德集团(以下简称“凯德”)与长沙先导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沙先导”)就长沙湘江财富金融中心项目签订购物中心管理合同。凯德将以输出管理和品牌的形式参与项目的资产规划、开业筹备、商业运营和资产管理。标志着凯德轻资产路线的拓展,通过签订第三方管理合同扩大购物中心网络,并作为长期持有商业项目这一主要发展策略的补充,增强规模优势和行业领导地位。

中国近几年大量的企业进入商业地产领域,购物中心的发展已从开发时代进入运营和资产管理时代。众多国内企业有开发和资源优势,凯德有运营管理经验和品牌资源,具备双方强强联手的良好基础。目前凯德在中国也已进入稳定发展期,需要多元化路径持续扩大规模和影响力。此次“输出管理”,正是市场环境和自身发展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根据2016年第一太平戴维斯的研究数据,中国已开业购物中心超过4,000家,十年后预计达10,000家。中国商业地产的整体发展现状是:数量多、增长快、回报率和资产增值的提升空间大、专业人才缺乏。因此“输出管理”模式应运而生,也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行业观点认为,今后长期持有项目和输出管理将成为实力开发商及运营商的两大盈利模式。

凯德商用首席执行官廖茸桐先生表示:“凯德以自持项目为主、输出管理为辅助的策略,是根据市场需求做出的快速反应,符合凯德一贯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战略方向。凯德多年前首创房地产金融和轻资产发展路径,此次输出管理是对原有路径的拓展。未来将继续寻找合适的收购机会以扩大资产组合,同时通过第三方管理合同拓展网络。多管齐下的发展策略将为持续扩大规模和品牌影响力、增加集团收入开辟新的渠道,同时也将为员工提供更广阔的发展平台。期待提升行业整体的专业度和国际化程度,并带动所在区域的发展和升级。”

凯德一直以来是亚洲商业地产的标杆,此次也对“输出管理”模式进行了创新。最核心的是以长期经营、与业主和物业共同成长的理念进行积极的运营管理并使资产增值,同时凯德在同等条件下拥有项目的优先购买权,即为业主/投资者的退出机制做好了充分准备,因此是以长远的战略眼光来选择和经营项目。凯德在华业务聚焦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和武汉五大核心城市群,“输出管理”也将聚焦一二线城市及其它已有业务的城市,选择城市核心区并优先考虑地铁物业,打造中高端购物中心。其次,合作模式灵活,在建项目和运营中的项目均可,具体合作内容以及是否输出品牌根据双方需求和项目自身情况而定,可以是针对未开业项目从资产规划、开业筹备、商场管理、资产管理到升级改造的一站式、全链条专业服务,也可以是针对已开业项目进行管理和资产升级。

输出管理模式的可持续发展要具备三大核心要素:大量的成功案例、丰富的品牌资源、充足的专业人才储备。凯德在全球有30年专业的商业地产运营管理经验,进入中国也有20年。全球拥有及管理100多个商业项目,有着多个成功案例,比如上海、北京和成都来福士、凯德MALL?西直门等。深谙中国市场,在投资标的选择、资产定位与规划、品牌招商、软硬件升级改造、资产管理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经验。凯德奉行长期持有项目、资产持续升级改造的经营理念,旗下商业项目都拥有稳定的回报率,物业估值持续提升,符合投资者的需求。拥有广阔且稳固的国际及本土零售商网络,多次成功引入地区或城市首家品牌,在全球拥有15,000个租约。同时,专业化、本土化的人才培养体系,为业务拓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本,从根本上保证了业绩的稳步提升。去年更建立O2O会员服务平台凯德星,打造一个线上线下一体化的综合生态系统,为在数字时代保持领先优势奠定了基础。

此次签约的长沙湘江财富金融中心位于滨江新城中央商务区核心中轴,该商务区是长沙两大CBD之一,是以现代金融商务功能为核心,以文化、休闲、旅游综合商圈为驱动引擎的城市副中心。滨江金融商务区是湘江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湘江新区是中部地区的第一个国家级新区,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未来潜力巨大。长沙湘江财富金融中心是集办公、商业、购物、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地铁上盖630,000平方米地标综合体,328米的超甲级写字楼是湘江新区第一高楼,计划引进长沙首家JW万豪酒店。购物中心建筑面积95,000平方米,定位为区域级商业中心、国际智能购物中心,一期已于今年4月开工,预计2018年底开业,5公里范围内辐射百万人口。凯德注重地铁与商业的结合,已有30年的地铁商业开发和运营经验,在华地铁物业横跨14个城市28个项目,此次选择项目也瞄准了地铁沿线版图,项目建成后将直接连通贯穿河东与河西的地铁枢纽4号线。

合作落地长沙,是中国商业地产的潜力市场。由世邦魏理仕发布的《2015中国购物中心发展报告》对中国17个代表性城市零售市场发展水平按成熟、成长、潜力三个阶段进行划分,长沙与苏州、青岛等城市上榜潜力市场。业主方长沙先导是为推进长沙大河西建设而设立的国有独资公司。鉴于项目的良好品质以及双方持有的共同发展理念,凯德将对此项目输出品牌。

凯德商用华中和东北区总经理袁嘉骅表示,“2015年长沙GDP增速超过9%,超过全国的平均增速,也是中国中部最大的高铁枢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幅高达14.8%,是“消费型”城市的代表。凯德在长沙的首个项目凯德广场?雨花亭已立足当地市场11年,成熟的运营团队熟知本地客群的需求和消费习惯,将以国际化、专业的运营管理体系同业主方一起将湘江财富金融中心打造成长沙综合体新地标,助力片区和城市的商业发展提速。”

长沙先导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继雄表示,“湘江财富金融中心项目所在的湘江新区,是中部地区的第一个国家级新区,也是湖南自主创新发展聚集区和内陆开放型经济先行区。湘江财富金融中心是滨江新城优质综合体的典范之作,跟凯德签约是一次强强合作,将为项目带来国际化的品牌网络和运营管理经验,提升区域的商业层次和国际化水准,非常期待这次双赢的合作。”

凯德集团第二季度财报显示,2016年上半年,凯德在中国的购物中心净物业收入同比增长6.1%,租户销售额同比增长7.3%,持续多年保持稳定。8月19日,凯德集团宣布旗下凯德商用中国信托收购成都凯丹广场,持续加码中国。目前,凯德在新加坡、中国等5国共管理104家购物中心,其中中国65家。未来将通过直接投资开发、合作并购、收购已运营的项目及输出管理等多种方式拓展业务,顺应商业发展新趋势,探索更高效、灵活的发展模式。

万达集团商业地产系列丛书发行

3月23日,万达集团商业地产系列丛书在王府井书店举行首发仪式。万达集团商业地产系列丛书是国内首部由企业编写的商业地产教科书,全面解密万达商业地产成功之道,对于提高中国商业地产行业专业化水平、推动行业健康发展将发挥积极作用。

万达集团2000年开始做商业地产,现已成为排名全球第二的不动产企业。万达不仅创造了世界商业地产开发速度奇迹,而且连续多年保持收租率99%以上的世界行业纪录。万达集团商业地产系列丛书凝聚了万达14年商业地产开发和运营的经验和智慧,堪称万达商业地产的天龙八部, 其水平之高、内容之全、实用之强远超同类出版物。一是编辑阵容豪华。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亲任主编,各章节主编均由万达分管业务副总裁或总经理担任,这些 人不仅是万达业务骨干,更是行业精英,他们亲自上阵,确保了丛书的专业水平。二是内容全面覆盖。丛书包括《商业地产投资建设》和《商业地产运营管理》两本 书。《商业地产投资建设》主要内容为商业地产项目落地到建设环节的操作实务,包括商业地产项目发展、规划设计、前期招商、计划管控、财务计划与组织、营销 管理、信息化管控、人力资源、成本控制、法律事务、评审管理和质量安全管理等。《商业地产运营管理》主要内容为项目建成后的运营和管理,详细介绍了从市场 调研、项目定位到招商营运、经营管控、风险控制等全部操作环节。三是经营之道和盘托出。丛书许多内容属于万达独门秘诀,如模块化管控、品牌库管理、信息化 管控等,都是第一次公开。将本属企业机密的内容出版与同行分享,体现了万达集团作为行业领袖的社会责任感和胸怀。四是便于实战操作。丛书绝不故弄玄虚,内 容全是干货,实际就是一本商业地产操作手册,拿来就能用。

万达集团对丛书的出版工作极其重视,早在5年前就开始酝酿和准备。最初的雏形是万达商业地产公司的内部培训资料。2012年万达学院成立后,又修订成为万达学院内部教材。2013年,有感于市场上商业地产书籍鱼龙混杂,误人子弟,王健林决定在内部教材基础上,公开出版万达集团商业地产系列丛书,集中万达各系统、各专业精英,历时两年时间,数易其稿,终于在2014年完成。

王健林表示,既然决定出书,就要拿出看家本领。万达作为商业地产的领军企业,在商业地产行业摸爬滚打十几年,积累了丰富经验,有责任把商业地产的真经和盘托出,让涉足这个领域的企业和从业人士少走弯路,少交学费。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庄惟敏说,万达将其从投资建设到运营管理全流程的操作方法总结出版,没有虚架子和花哨的辞藻堆砌,论述与案例解析有很高的参考和借鉴价值。无疑有助于规范商业地产的行业行为,这是一个自省和自律的表率。

中购联购物中心发展委员会主任郭增利说,丛书使中国商业地产和购物中心行业有了可供参考借鉴的系统化的教科书,更为众多从业者提供了梳理商业地产专业体系的绝佳工具。

万达集团商业地产系列丛书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凯德商用发布2013年报

2月13日,凯德商用在新加坡和香港发布未经审计的2013年报。

凯德商用2013年第四季度PATMI增长17.1%,达216.4百万新元(1,315.0百万港元)
2013财政年PATMI增长9.9%,达600.0百万新元(3,646.6百万港元)
建议派发每股1.75新分(10.6港分)年末股息;2013年全年股息为每股3.5新分(21.3港分),同比增长7.7%。

CMA_Performance_Yr2013

14座万达广场提供免费上网服务 将普及到全国所有万达广场

自11月15日起,国内11个城市的14座万达广场,正式开始为顾客提供免费、高速的上网服务。据悉,万达集团将投资上亿元为全国范围内的所有万达 广场铺设Wi-Fi设施,预计到明年3月底,全国百座万达广场都将完成设施升级。届时,全国60多个城市的消费者,在万达广场都可以免费享受这项服务。

据悉,首批提供免费上网服务的万达广场有:北京石景山万达广场、上海宝山万达广场、重庆万州万达广场、大连高新万达广场、江苏太仓万达广场、南昌红 谷滩万达广场、泉州浦西万达广场、长春红旗街万达广场、武汉经开万达广场、武汉菱角湖万达广场、郑州二七万达广场、郑州中原万达广场、福州仓山万达广场、 福州金融街万达广场。

这正是万达打造O2O模式的智能广场的重要举措。O2O模式的关键,在于线上与线下资源的打通,广场级的Wi-Fi正是贯通线上线下的桥梁,不仅能够吸引客流,还能够很好地建立起商家与消费者的直接联系,为商家开创新的营销方式。

购物中心的挑战:同质化

近年来,由于集购物、休闲、娱乐、餐饮等多种功能于一身,后起之秀购物中心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崛起。据中购联购物中心发展委员会统计,目前中国的购物中心数量已达3100家。然而,在地产商加大投资力度、在百货公司加速向购物中心转型的当下,该业态却面临着同质化的隐忧。

9月14日,大连万达商业地产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曲德君在中购联中国购物中心国际论坛第十一届年会上做主题演讲时表示,目前中国购物中心品牌同质化率已达60%,同业竞争十分激烈。

正如曲所言,为了聚集客流,各大购物中心纷纷引进了苹果、ZARA、H&M、GAP、外婆家、绿茶、呷哺呷哺等大同小异的品牌。那么,在消费者逛十个与逛一个没有太大区别的背景下,购物中心应该怎样做才能实现差异化呢?

因地制宜重视属地

9月14日,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业地产商们聚集北京千禧大酒店,共议行业发展大计。这之中,曲德君有关中国购物中心品牌同质化率已达60%的发言,无异于给高速发展着的购物中心业浇了一盆冷水。

“在商业地产快速发展的过程当中,同质化竞争日益明显,眼下购物中心里同质化的品牌已经超过了六成,这意味着当前中国购物中心的经营已经面临着极为严峻的挑战。”曲德君如是介绍。

与此同时,天河城集团副总裁黄启宁也持类似观点。黄启宁认为,在购物中心不讲究购物已经成为了一种大趋势的背景下,同行们都在争相做一些以餐饮为主的体验性业态,纷纷提高了非购物类别业态的占比。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同质化,因为能进入购物中心的品牌数量是有限的。

不可否认,品牌的千篇一律,对于购物中心而言,后果是极为严重的,因为这意味着在与同行竞争时,购物中心往往会陷入到赤膊上阵的价格厮杀漩涡中。

正因如此,不久前中购联购物中心发展委员会给中国购物中心20年来的发展,就下了一个量增而质平的评价。并表示,在专业产品的非专业时代,购物中心的经营风险正在迅速加大。

众所周知,中国企业擅长模仿,商业地产业也不例外。一直以来,缺乏创新原动力、缺乏准确把握消费需求、追求粗放式发展的商业地产操盘者们最喜欢做的事情是,复制模仿那些已经成功了的购物中心,这是造成当前购物中心业同质化的根源。中国购物中心产业资讯中心主任郭增利如是分析。

郭增利在接受中国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购物中心同质化换个角度说,就是很多商业项目没有找到自身独特的卖点。品牌同质60%的现状也意味着,绝大部分的商业项目没有捕捉到属地的消费特性,毕竟每个商圈的消费需求是不完全一样的。如果购物中心能将30%的品牌做得非常有特色,那么即便是品牌同质70%也不必害怕,因为购物中心的核心竞争力在于那独特的少数部分。不过,想要将独特这两个字做好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那么,已经陷入同质化境地的购物中心怎样做才能具有自身的特色呢?

对此,哥伦布商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孙旭东在接受中国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商业地产如果一味地追求速度,是不可能有差异化的。所以,购物中心想要突出差异化,首先要做的就是,放慢发展的步伐,寻找每个城市、每个地块不一样的地方,花工夫细细挖掘该区域的本地特色,才是关键。

“购物中心想要实现差异化,最主要的还是在于学习创新,彻底向属地化转型。也只有做到因地制宜,购物中心才能真正成为消费者喜爱并愿意光顾消遣的消费场所。”郭增利进一步判断说。

让零售商成为伙伴

说起购物中心的差异化,不得不提到招商运营这个关键步骤。而让购物中心经营者们感到无奈的是,可以选择的品牌太少。孙旭东就坦言:“能带动客流的品牌就那么些,你要上项目,就得想方设法求着他们,这让我们很痛苦。”

而更为讽刺的是,部分购物中心对待零售商的态度却是截然相反的。亚洲购物中心协会主席陈海全表示,亚洲的购物中心面对快时尚等国际品牌时,可谓卑躬屈膝,尽力讨好。这些品牌只用花很少的租金就可以占据黄金地段,一些议价能力弱的购物中心甚至为了引进这些品牌还可以倒贴租金。不过,真正为此付出代价的却是本土品牌。目前,即便是很有特色的本土品牌,想要进驻购物中心都要付出非常高的租金。对待这些品牌,购物中心绝不手软。

这种主观意识上的区别对待,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购物中心的同质化。

在郭增利看来,中国购物中心和外国购物中心的最大区别是,过于依赖大品牌,在与其谈判时扮演着弱者的角色,为此牺牲原则让大品牌进驻的事情就时有发生。不过,这种在行业发展初期行得通的做法,一旦行业发展到每家购物中心招进的品牌都差不多的时候,将难以为继,因为你的核心竞争力没有了。

此外,与国外购物中心十年磨一剑不同的是,中国的购物中心还缺乏耐心,扮演的是包租婆的角色,给租户的租期也明显短于国外。他们所希望的是过几年通过调整租户,可以收更高的租金,并没有从伙伴式的层面去进行长远考虑。郭增利如是分析。

“而正常意义上,好的购物中心与零售商的关系应该是伙伴式的。在谈判时,并不以强弱作为筹码,不会因为对方议价能力强,就给补贴,反之就欺压。而是一种共同发展、共同荣辱的关系。这意味着,引入品牌时你首先考虑的是适不适合你。如果不符合你的商业定位,哪怕是大品牌也不要引进来,只有这样做才能够逐渐形成差异化。”郭增利认为。

来自菲律宾的SM集团,目前在重庆、厦门等地开设了8家购物中心,该集团营运副总裁Steven T. Tan在谈到购物中心差异化时表示,全球有那么多麦当劳门店,每家卖的都是汉堡薯条,产品没有什么不同。为何其他企业干不过麦当劳呢?原因全在服务上。对于购物中心而言,实现差异化的最好办法就是在服务上做突破。你要了解你的客户也就是租户的需求是什么,并且要想方设法满足他们的需求,还要跟他们建立起一种非常好的信任关系。因为你的购物中心能不能聚集客流,全靠这些你所选择的租户。

据了解,总部位于澳大利亚悉尼的西田集团,是全球最大的购物中心开发商,目前该集团的资产价值为641亿美元,在澳大利亚、美国、英国、新西兰拥有21997个零售门店,总经营面积1060万平方米。

9月14日,西田集团零售关系负责人Jack Hanrahan在做主题演讲时表示,帮助零售商共同发展,是西田一直以来坚持做的事情。西田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该公司坚信要打造好的购物中心,必须要有非常好的零售商。“我在西天的职责就是怎样帮助零售商做得更好,并关注零售业下一步的发展趋势。我们会经常组织一些与零售商沟通的会议,帮助零售商将产品进行有效整合,帮助零售商充分利用好零售技术去提高利润率,帮助零售商提供个性化服务等。”

正因如此,每年消费者逛西田集团购物中心的次数就高达53次,逛西田购物中心的顾客71%是女性。他们在购物中心内停留的平均时间是82分钟,并且有68%的顾客每周都会去一次。

“不管购物中心愿意不愿意,调整对零售商的态度,是一件必须要做的事。”陈海全强调。

练就一身“炒菜功”

毋庸置疑,购物中心的差异化,最终需要业态的组合去体现。这意味着,购物中心在引进具有当地属性的品牌,让零售商成为其合作伙伴的同时,还应该在业态组合上去做文章。

中国购物中心产业资讯中心首席专家禹来认为,商铺组合所形成的功能对于购物中心而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一般而言,商户组合的越好,购物中心即便是在最艰难的情况下,伙伴式的零售商们也不会轻易抛弃它。这意味着,购物中心的运营者们要尽最大可能为商家提供最好的经营环境,如果有盘剥商家的想法,那吃亏的一定是它自己。“购物中心提升自身的运营服务水平,也是错开同质化的一个良方。”

“其实,相同的品牌由不同的团队去组合,所呈现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北京绿地京城商业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智明告诉中国商报记者,从软件层面说,虽然购物中心的品牌是相同的,但并不意味着就没有办法做出差异化了。即便是一样的品牌,运营能力强的团队,通过组合业态后,品牌之间还是能够起到协同效应的。

王智明认为,眼下,ZARA、H&M、外婆家、巴黎贝甜等品牌深受消费者喜爱,在这种情况下,购物中心为了抓住人们的消费需求,引进其中,并不是什么坏事。如果A商场有外婆家,B商场也有外婆家,就说这两家商场同质,是较为片面的。因为购物中心是一个多业态、多品牌的组合,品牌放在不同的楼层,放在不同的区域,呈现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对于购物中心从业者而言,应该考虑的是怎么通过加入不同的‘调料’,将相同品牌经过‘烹制’后展现出差异性,让消费者所喜爱,这才是最关键的事情。而不是为了追求差异化,将一些非常好、能够带来客流的品牌丢弃掉。”王智明如是说。

王智明进一步表示,去年6月,绿地在北京大兴开业时,就考虑到现在的社区型购物中心不应该仅仅满足周边居民的消费需求,还应该加入一些引领消费的业态,去满足由于城镇化转移到新区的年轻消费群体的时尚需求。“为此,我们追求的是让40%的品牌第一次进驻大兴,现在引进的costa、巴黎贝甜等品牌就是照着这个目标去进行的。在组合的时候,我们将互动类和零售类的业态有效结合到了一起。如妈妈们陪孩子上早教课程时,就可以在边上逛逛儿童服装店。”

对于购物中心怎样实现差异化的问题,深国投商用置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许英在接受中国商报记者采访时还表示,通常购物中心做商场定位时,1.5公里范围内是不会出现同质化现象的,因为在这个范围里,注定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而3公里到5公里范围内,购物中心担心的不是同质化,而是有没有大量的消费群体。因为在这个范围内购物中心业态如果组合得好,对消费者是很有吸引力的。如果没有足够的消费群体又要开很多购物中心,那才是真正的可怕。

事实上,除了定位外,购物中心还可以选择适合的价格带,通过与周边环境的结合,方便消费者进出来实现差异化。“我们位于杭州西溪的购物中心就有效地与湿地进行了结合,虽然引进的品牌和银泰城差不多,但是由于设置了空中露台,消费者可以欣赏到自然景观,甚至还可以在拍婚纱之余来这里小憩。”许英强调说。

从精细化做起

“实际上,购物中心组合能力是强还是弱,就是够不够精细化的问题。坦白地说,中国的消费基数这么大,如果能够将零售商的竞争发挥到极致,将精细化服务做足,那爆发的潜力将是无限的。可是现在我们大部分购物中心面对的现状却是缺少精细化服务,缺少社会化思维。”郭增利无奈地说。

郭增利表示,购物中心要实现差异化,还需从精细化做起。这么做就要求运营商们不仅要有足够的耐心,还要准确把握市场的消费需求。如一个商业项目在A地运作的非常成功,那么是不是搬到B地也能这样,就需要实地去考察其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是不是满足B地所在地区的精细化需求。

许英告诉中国商报记者,目前在精细化管理方面,外资是值得内资去学习的。因为外资的商业项目在运作阶段就考虑到了方方面面的事情,做得十分细致。比如怎么服务租户;给垃圾处理开通专门的通道;分割货物、顾客、员工的不同进出路线;每个楼层相隔多远设置洗手间;洗手间里分母子区、化妆区等,这些精细化不仅需要购物中心花时间去做,还会大大稀释购物中心的经营面积。因此,中国的购物中心很少做,即使有的想到了,但是也迫于维护成本太高,只好作罢。

据许英介绍,在国外购物中心是一门贵族生意,都是有钱的家族在做,因为前期投入很多,回报还非常慢。在此情况下,中国式购物中心操盘者们愿不愿意放弃追求快速回报,去花更多的成本、花更多的时间做好精细化,或许才是购物中心实现差异化的关键所在。

此外,郭增利还判断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消费能力的不断提高,新的消费观念和新的生活方式正在不断升级,中国购物中心开始进入到高专业和高质量的发展时期,进入到深化和细化的全新发展阶段,进入到向社会化功能、体验化消费、生活化服务转变的新时期。”

商业地产玩法:三里屯的好生意和坏生意

(地产中国网)
同在北京繁华地段的三里屯,有两个不同背景、商业模式和招商运营能力的开发商操作的项目,从中长期来看,其各自打造的商业资产的价值有怎样的差异?

任何关于地段的黄金理论在北京的工体北路好像都失灵了。

从地理位置上说,香港太古地产开发的三里屯VILLAGE和三里屯SOHO很难说孰优孰劣,同处北京时尚中心三里屯商圈。前者邻靠著名的酒吧街,后者拥有商圈内最大的建筑面积,但如果从工体北路这条分割线为起点分别走进这两个项目,很容易发现太古VILLAGE时尚繁华,而三里屯SOHO门可罗雀。两者给人的感受差异在于,VILLAGE的形象是一个国际化的潮流社区,而一街之隔的SOHO则风格杂乱。

VILLAGE南区北区的商铺入住率都在90%以上,包括苹果在国内的首家体验店,川久保玲、Balmain、MiuMiu等潮牌也是首度进京,南区的橙色大厅为不定期的展览和音乐演出提供了场地,最近还承接了北京国际音乐节。三层加地下一层的独栋设计对应了商业地产中的老话“宽街无闹市”,将商铺安排在相对小的空间里,给人造成人群熙熙攘攘的效果。

SOHO的商场里则围绕5座30层的写字楼自动形成了一些以白领或公司消费为主的业态,速食的餐饮、精英英语、咖啡厅甚至发廊和美甲。写字楼下面的底商通常只有两三层,目的在于配套写字楼的办公功能,比如银行、邮政等,另外为了利用临街的店铺,也会加入购物餐饮等店铺。但SOHO却将底商的面积扩展至5层的高度—已经相当于一个百货商场,如果没有相当吸引人的商家品牌,很难让人群去到5楼那么高。现实的确如此,以相对靠里的“商场3”为例,110多家商铺中实际营业的只有20余家,再加上占据两层楼面积的KTV,还有近二分之一的空铺。

冰火两重天

这反映了两者的开发理念的不同。SOHO中国按照切割产权销售的形式,在三里屯项目开业最初的日子里,已经成功把所有产权卖给各种身份构成的大业主,和其他SOHO中国开发的项目一样,在开盘初期,它取得了极高的销售额和利润。然而,这些以煤矿或其他生意为主的投资客的招商和经营能力参差不齐,完全不能跟商业地产经验丰富的香港太古地产相比。早在2007年,SOHO中国旗下的尚都SOHO就因为商铺经营惨淡发生集体歇业抗议的事件。

以一套200平方米的商铺为例,每平方米58000元总投资就会超过千万,以8年收回成本计算,商铺每年的营业收益需要在150万以上,则意味着每天每平方米租金是20元,如今这个价钱是三里屯SOHO抢手店铺才能达到的。

VILLAGE的火爆和三里屯商圈的潜力,是许多人选中这个地段以及坚持到现在的原因,当然还有对SOHO中国不会坐视不理业主亏损的期望。整个三里屯SOHO租金最贵的店铺承租者是年轻的奢侈汽车品牌英菲尼迪,其每天每平方米的租金是46元。这个勇于将汽车店面搬到市中心的品牌每个月销量是30至40台,与60台的目标还差一大截,临街店铺对于品牌形象的展示作用多少给他们一些安慰。“我们意识到SOHO整体经营上欠缺带来的问题,这样的话商家档次良莠不齐,包括来了又走的,我相信SOHO肯定还是希望这个项目能火,希望他们能有一定规划。”展厅经理董南洋几个月前接受采访时这么说,但是当本刊记者再次前往,附近的房产中介透露,英菲尼迪已经萌生退意,有合适的接手者会立刻签合同。
SanlitunSOHO SanlitunVillage

三里屯SOHO

还在坚持的人也大多各自为战。PS造型是当时三里屯SOHO招商时重点邀请的商户,在招商大会上PS造型是坐在主席台上的,很显然SOHO希望利用其名气招揽更多人,“现在看来,当时说的很多远景是达不到了。”PS造型经理庞伟说。据他统计,自然进店客户不足5%,依靠本身的名气和宣传,每年的营业额才能做到现在30%的增长。“SOHO模式的缺点在于物业是已经出售的,业主需要一定量的租金维持收益,如果生意不好想要调整租金就很难。”其实最初三里屯VILLAGE也邀请过PS造型,但是因为提供的店铺不符合他们旗舰店的概念而拒绝了。

PS造型可能不会想到太古VILLAGE在最初的市场培育期也经历过忐忑。因为和三里屯SOHO几乎同时开张,在招商阶段可以说要竞争同一个群体的租客。为此太古拿出了非常有吸引人的租金优惠,在VILLAGE刚开业时,租户并不用支付固定的租金,而是根据营业额的涨幅按比例支付,太古的议价能力会随着VILLAGE品牌的增强而增加。

这种“惠商”政策来源于整体的经营权将开发商和商铺的利益得失捆绑在一起。“好的商业地产不能只有开发商一个人赚钱,开发商需要去从商铺的角度想问题,如何让商场里的每个人都赚到钱。”房地产观察人士蔡鸿岩告诉《环球企业家》,他还是微博上对于三里屯商圈怪现象讨论的发起者。另一个租售细节刚好体现了两家开发商在上述理念上的不同,商业地产通常带有相对较大的庭院、广场和电梯,三里屯SOHO的租金是按照建筑面积收取,太古VILLAGE则是依照实际使用面积。

与租金优惠相反,太古在租户的选择上煞费苦心。蔡鸿岩的朋友曾经通过蔡想进驻VILLAGE开一家冰淇淋店,却因品牌不符合VILLAGE的定位而被拒绝了,太古地产中国行政总裁白德里告诉《环球企业家》:“我们花了大量的时间想象,如果顾客走进VILLAGE,在某些地方他想看到什么样的店。”

太古的各个项目都有这样一个传统,店铺的位置或者品牌会随着太古品牌发展而变换。即使是开了十年的广州太古汇,里面的品牌也经常会做调整,一方面顺应时代的发展,将低端的品牌淘汰,另一方面也会通过品牌布局引导购物中心内的人流走向。用VILLAGE举例,在南区和三里屯路之间的位置,太古增加了时尚服装品牌IT和国内第一家24小时营业的书店品牌PAGE ONE,以吸引更多从工体北路进来的顾客到北边去。餐饮品牌是另一个重点,太古认为他们能够创造出与其他购物中心不同的特色,毕竟有时候服装品牌很多同类购物中心都能涵盖。

太古这样做

后期顺畅的运营来自于非常多的前期功课。但实际上,三里屯VILLAGE让白德里作出了让步,因为地理位置的优越,他是从别的发展商那里进行的收购,而太古更希望从图纸阶段就开始掌控这个项目。改造后的VILLAGE变成了一个开放式的购物空间,19幢低密度的当代建筑以胡同、院落、广场等相互连接,时尚却能够带来非常舒适的购物体验,对商铺而言这样的设计也不容易留下死角。刚开始这样的设计被很多人怀疑会在冬天的时候带来淡季,结果却是VILLAGE全年销售最旺的时间段是11月到次年1月。甚至走廊上的灯也经过同样精心的设计,多长的间距可以保证照明又节约成本等细节都会被考虑到,“每一次返工都是成本浪费。”白德里说。

一系列运营的规划为VILLAGE带来了越来越高的人气和租金议价能力,而三里屯SOHO却因为物业都已经出售而无法实现,不过这一现象要成为历史了。8月16日下午,SOHO中国公布了一份并不华丽的2012年中期业绩,并宣布将要告别散售,转向持有出租物业。目前第一个自持出租的物业是2009年收购的前门项目,上海外滩的项目还在建设中。SOHO中国联席总裁张欣9月6日发表微博解释说:“现在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中国城市化的高峰期已经结束,大量建设销售房地产的时代一去不复返。更多的开发商会陆续转型,持有物业,SOHO是第一个。转型需要的条件是有足够的资金实力,SOHO拥有150亿资金,净负债率仅20%是中国房地产上市公司中资金实力最强的。”

做持有物业,还有一个佼佼者是恒隆集团,在一次商业地产的论坛上,董事长陈启宗受邀介绍恒隆的秘诀,他讲了一个任何地产人都知道的道理就是“黄金地段”和“低买高卖”,陈启宗解释道,大部分人的做法却是买了地想着地价很快就可以涨。“如果没有合适的项目,恒隆可以连续四年不拿地。”

更深层次上,SOHO中国的开发模式代表的是一种快速盈利的心态,而恒隆等企业则表现出非常人的耐心。近期太古刚刚拿出20亿港币准备翻新和改造1990年建造的太古广场项目,这对任何开发商来说绝不是小数目,但是花在这样一个用途恐怕是很多开发商难以想象的。“我们放长远看,如果太古广场能够在下一个20年提供持续的回报,就需要这样的提升和翻新。”白德里说。